冬至养生有讲究
2017-3-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冬至,民间有“今年冬天补,明年可打虎”的说法。可见冬天进补有多重要。那么冬至养生、进补有哪些讲究呢?
预防这几类人群要尤为注意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老人、吸烟者、患有慢性病和免疫力低的人冬天都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肺气肿或肺心病,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哮喘。
建议:按医嘱吃药,还要注意保暖,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另外,还可以通过打流感疫苗来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
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流感的最大危害是引发并发症,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而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得了流感后,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致死。
建议: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到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还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腿脚不好的老人下雪天容易骨折、摔伤,其中,绝大部分为老年人。
建议:老年人在雨雪天最好少出门,出门须有人陪。
膝盖至臀部的股骨是老人的致命点。一旦滑倒,可用双手支撑一下。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检查哪个部位摔伤了。
运动起居早睡晚起调时间
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中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
从中医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护好五大部位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寒冷的天气会连累这5个脆弱部位,引发颈椎、腰背、膝关节疼痛。
专家提醒,尽量穿高领衣服,外出戴围巾;晚上睡觉时别把肩膀露在外面,可以在肩膀上搭一条毛巾;腰和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戴个护腰或护膝,穿上棉背心;睡前用热水泡泡脚。
多喝水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就会减少。
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天多喝点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
运动选在下午三四点冬天污染更严重,尤其是早上太阳没出来前。冬天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
运动后喝点热糖水冬天运动完要做拉伸,喝点热糖水,运动后半小时洗个热水澡。有慢性病的人运动时出现不适,要赶紧停止,医院就医。
保暖要科学保暖记得戴帽子
头部由于裸露在外面,很容易受风寒。头上有很多重要穴位,经常按摩头皮,加快血液循环,也能保持头部暖和。
保暖先暖脚寒从脚下起,脚部一旦受寒,很容易引起感冒或腰腿痛等症状。我们要穿着合适的鞋子和袜子(不能过紧),最好在鞋里垫一双鞋垫,这样可以更好地隔寒。
衣服不要太紧衣服太厚太紧,不但会限制身体活动,还会影响血液循环。老人应该以轻暖为宜,年轻人不用太厚,婴幼儿护住头部、脚部等关键部位就可以了,切忌捂得很厚。
室温不要太高冬天室内外温差较大,一出一进很容易着凉。冬天室内温度应该保持在18℃—20℃为宜。
饮食冬至后应做出改变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阶段要到来了。为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在饮食上应做出以下改变。
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食物摄入
比如畜禽肉、鱼肉和鸡蛋等。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来,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仅有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则是4%~5%。
注意,要增加的是富含蛋白质的瘦肉,而不是脂肪多的肥肉。同时,每天吃肉量最好控制在2两以下。
饭前喝碗热粥、热汤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是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
多吃深色食物中医认为冬天应该补肾,而黑色入肾。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黑豆、黑米、黑芝麻、紫甘蓝、紫薯、蓝莓等紫黑色食物中富含的花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它能够预防癌症,增强血管弹性,还可保护视力。
因此,多吃黑色食物对于预防季节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8H工间操APP下载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