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审美距离整形实操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2020-5-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审美博的出现是对整形行业的发展,它把一直被模糊的审美观念系统化,给了大家更多的可参考的概念,不再只以想当然的方式理解整形项目,以及整形之后可达成的风格与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它实则又给真正想整形的仙女带来了诸多障碍,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大部分对于整形项目的美学概念,都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它忽略了真正在手术过程中不可预设的那一部分,也忽略了不同人的基础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审美观点,看似高深新颖,但其实对于整形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论是成功的,不成功的,都自动忽略了其中的变量,用一种最想当然和理想化的方式给出结论,不可谓不是另一种“想当然”。博眼球可以,但不可付诸于实践。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特别会在整形前做功课的仙女,越做反而越迷茫,依照着功课做几回整形实践,反而都失望而归。在这么长的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所谓审美观点不落地给大家反而带来困惑的状况,因此会用更为多角度的方式或者配合实操,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各种“风格模版”的可操作,或者不可操作。这一期,我们就先来讲讲,曾经被某平台大肆炒作宣言的“幼幼脸”打造法,不仅仅是文章,在各种医美大会上也和专业机构的咨询师,以及营销团队宣传过,读过很多整形博的仙女肯定记得它的出处。那么,先说说,总是被误解的填充。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玻尿酸还是脂肪,面部的填充都是以“填平凹陷”为主,而非大刀阔斧的“塑造轮廓”。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然而在早期的宣传中,一味的将填充与某种“少女脸”“幼幼脸”的模板形态连系起来。在这种思路中,填充是要把“没有”的地方“加”上去。比如膨到要溢出来的苹果肌:鼓胀的额头:还有今天我们要重点讨论的颊脂:它们共同的潜在逻辑是,“强行通过医生操作来匹配审美模板”;在整形市场初初发展的阶段,医生的发声渠道还相对弱小,反而是营销、审美的内容占了上风,而它们本身很“致命”的一个缺陷是,离“医学操作”、“临床效果”太远了。这就导致很多“想当然”的情况发生。比如这种粗暴的大体积、大面积式的填充,照着照片找灵感,苹果肌、高额头、肉脸颊固然在某种形态下好看,但忽略当下的个人条件、能否实际操作的省力结构,以及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衰老的生理规律,很难经得住临床的考验。这几年女明星们在填充上频频吃亏,也正是如此。“幼幼脸”本身应该不算新鲜了,早几年这个概念被炒得火热,从网红林小宅、范智乔,到前一阵的Susan苏,都是肉嘟嘟的少女娇俏感。而被宣传的“幼幼脸”打(填充)法是:在“腮部”(面颊两侧)和口角进行填充,以营造脸颊鼓鼓、嘴巴嘟嘟的幼萌感。但先反过来想想,照片上看起来肉嘟嘟的女孩,脸真的这么饱满么?林小宅为资生堂拍的广告,面部并非同照片中鼓起的饱满,反而是削瘦的,面颊的特写也可以看出并没有凸起的软组织脸颊软组织丰厚的女生,又真的和滤镜照片一样好看么?Susan苏,她的优势在于头小五官大,但若单独放大轮廓很难借鉴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企图通过填充颊脂和口角来达到“幼萌感”的女生,在真正填充起来后,反而更多的会感觉自己的脸在“变大变方”。为什么呢?以饱满为目的的填充为什么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呢?填充到底能不能让面部看起来更饱满、更年轻化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讲一讲,面部填充究竟在做什,我们又应当抱着怎样合理的期待。“饱满”是一种线条的感觉,而与脂肪的薄厚无关。石原里美和佟丽娅在软组织的形态上差异很大,前者敦厚,后者纤薄:那这个时候,佟丽娅想要看上去更“幼萌”,就像石原这样在脸颊上填充出两块饱满的肉肉,行不行呢?一般面对美人儿大家就很清醒:完全不适合!会破坏均衡感!现在这样就很好啊~对了。软组织厚度本身的基础就不同,这使得每个人所能擅长的风格也不同。佟丽娅没必要也不适合加两块嘟嘟肉来“扮嫩”,她只要维持在自己皮肉匀称、线条顺滑的状态就足够了——对“个人”来说,这就是“饱满”的意思,而这种饱满,即便没有可爱的婴儿肥,也会让看上去更年轻减龄。大面积的填塞不仅在当下看上去有不协调感,还会随着衰老带来新的问题,干货我们放在后面讲那么,让我们把对填充的理解换一个角度,不是“软组织加厚”,而是“软组织均匀”。我们寻求的良好状态,应该是“所能及的饱满流畅”,而不是创造一个“新的饱满状态”,既不合理也没必要。可好端端的,为什么有的人,或随着年龄增长,线条就不流畅了呢?这里我们就要说回软组织自身的变化了。“脂肪再分配”在我们衰老的过程中,脂肪并不是统一变化的,而是萎缩和位移同时发生,但主导区域却有所不同。就像一条顺滑的曲线,并不是平移的统一扩张或收缩,而是有的地方陷下去,有的地方突出来,造成高低不平:而有些区域更容易凹陷成沟,有些区域更容易位移堆积:红色标注的是容易发生萎缩的区域:眶周、眶下、前额、颞部、颊脂肪垫;绿色标注的是容易因位移导致堆积的区域:頦下、下颌部、外侧鼻唇沟。大家也可自己对照相应的区域来观察一下~综合以上两点,就不难明白,软组织本身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面部重新分配。因而有的衰老迹象,如泪沟、颊中沟、鼻唇沟是萎缩带来的;有的衰老迹象如下颌缘不清晰、口周堆积等是由位移堆积带来的。那么,根据不同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自然也不同。也是现在很多年轻化的改善,都需要“吸脂+提升+填充”一起来解决的原因。我们把两张区域图合并起来,就能更清晰的看到这种部分萎缩、部分堆积在面部带来的变化:可以清楚的看到,面颊部最容易产生凹陷的,是颧下至面颊过度的区域(左图所示)。为了更明确的定位,凹陷点大多在“鼻翼-颧弓”“口角-外眦”连线的交点上(如右图)。也就是说,通过填充恢复面部线条的顺滑,进而带来饱满的年轻感,核心区域在于“高低差区域”,而不是扩充口角和腮。在原本问题不大的区域过分加重,并不能改善面型,反而会破坏平衡,也为这一区域的抗衰造成新的问题。填充的目的、和区域都找好了,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如何达到好的效果。先看看这两张图:苹果肌、面颊,该填的不该填的都填了。不该填的之前讲过,可是该填的为什么也是这种肿胀感呢?本篇最后一个干货:填充是为了支撑,而非塑形。我们刚刚说到脂肪是有选择性的,有的萎缩,有的肥大,再往后探究一步,是因为背后主导的因素不同。实际上,我们中面部的脂肪并不是完整的一大片,而是被SMAS筋膜层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脂肪室和深层脂肪室之间相邻或重叠,但彼此是相互独立的。在衰老的过程中,深层脂肪室更容易产生萎缩,而浅层脂肪室更容易发生位移。也就是说,填充的根本是解决深层脂肪室的问题,浅层脂肪室的问题是需要减负+提升。但因为它们在外观的表现上都是“松弛下垂”,往往被“图方便”的统一处理,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所谓填充,实际上针对的是深层脂肪室——是以提升为目的的填充面部的脂肪并不是一整个大块,而是以筋膜、韧带、肌肉为边界形成独立的脂肪室。筋膜兜住脂肪颗粒,同时脂肪颗粒也提供足够的张力支撑着筋膜。打个比方,就像一堆苹果装在一个有弹性的网兜里,这时苹果颗数足够多,网兜被充分撑开,彼此达到一个平衡(左图);但如果这时候取出很多苹果,已经被撑开的网兜无法回弹,有没有充足的内容物支撑,就会松垮下垂(右图)。那么,解决凹陷松垮的问题,就是把适当的“苹果”放回去,让它把袋子重新“撑起来”。也就是所谓的“填充”。不是在原本足够或肥大的脂肪室内再填塞进去以创造一个形态,而是针对深层脂肪室,恢复脂肪对面部轮廓的“支撑力”。因而这样的填充,在外观上看并不会有僵硬拥挤的形态,变化反而是很轻微的。放两个老刘之前的案例:如果觉得上面太绕了,简单的总结一句:填充针对深层脂肪室,方式是填充,但目的是提供支撑力,提升轮廓;线雕针对浅层脂肪室,方式是提升,目的是复原软组织位置,填充凹陷。一直以来,用填充来的到一个浑圆饱满的苹果肌或肉嘟嘟的面颊,都是非常鲁莽的,也有太多的事实证明,这种在皮肤、筋膜支撑力不足的情况下,以为扩大体积,并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我看来,合理的填充是“精雕”,将面部因消瘦、衰老等因素造成的“沟纹”充盈起来;而非像用于胸部、臀部,仅仅做简单的体积扩大。相反的,很多仙女好奇为什么我一直抱怨自己脸上肉很多,却还是会做颧下填充,也是因为脂肪基础的薄厚,与衰老过程中的凹陷,完全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干,感谢一直看到最后的仙女~因为长期以来对填充的认知都停留在极浅表粗糙的层面,要一点点说清楚这个问题,也是个不小的工程。最后,也希望仙女们在面对任何项目时,都可以不盲目、不虚浮,切实且谨慎而行。GoodLuck!??更多医美建议可添加小精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