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疗法常见术后反应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术后局部肿胀疼痛无力通常情况下,内热针术后因解除了病变部位的疼痛,术后即可有轻松方便、征象缓解之感。但因施针部位、针数、手法、个体差异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反应,一般隔日即可减轻,三日后针感渐消失。但如肩胛三肌、髂外三肌等肌肉肥厚处,通常布针数多,术后针感往往反应较强,且伴明显无力感,影响关节功能。尤其是髋外侧针刺后即使主被动活动后仍可呈跛行步态,要求患者术后常规步行10-20分钟,可明显恢复,但无力感可持续1-3日,且局部可见饱满肿胀感,3日后一般即消,但如术后肿胀明显,疼痛渐加重,要考虑严重出血或感染的可能性,应及时采取相关处理。有些关节部位如髌下脂肪垫或肱骨外上髁、股骨外侧髁等关节敏感部位术后反应可能较重,肿痛持续时间较长,容易误以为感染或其它,需加以鉴别并跟患者术前术后做好沟通工作,以便病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避免产生不良情绪。二、对称或远端部位不适或疼痛这是内热针治疗时的一个特殊临床现象,与内热针治疗后软组织病变的补偿调节机制有关(对应补偿调节和系列补偿调节)。比如:主诉左侧腰痛,治疗后减轻,随后出现右侧腰痛,处理右侧腰后症状即消失;主诉腰臀痛,处理腰骶部后减轻,小腿外侧疼痛加重,处理髋外侧后消失;处理髋外侧后小腿外侧减轻,大腿内侧疼痛牵拉感加重,针刺大腿根部后减轻;针刺腰骶部后头痛,强刺激推拿颈项部后减轻,针刺后消失(但需与脑脊漏相鉴别)等等,诸如此类临床现象,均属机体调节和主次要矛盾的变化所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掌握软组织病变规律,术前做好专科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做好防范工作,才能让患者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治疗从而取得最佳的疗效。三、术后头晕乏力内热针治疗相对其它非手术疗法,强度和痛苦较大,这就导致病人常有心理恐惧感,尤其是初次治疗或空腹饥饿术后有时会出现头晕乏力甚至发生晕针反应。另外大多数部位操作时为俯卧位,时间较长,如果过快起床亦常有头晕乏力感。一般建议术后常规仰卧位休息3-5分钟,起床后在诊室内观察10-20分钟,稳定后方可让患者离去。有明显晕针反应者及时给予温开水送服并去枕平卧,即可迅速恢复。因内热针治疗过程中所用麻药为低浓度0.5%以下的利多卡因,且用量极少罕见中毒或过敏反应,但超浓度或超量用药者不在此范围。四、治疗胸脊柱段时出现胸闷在胸脊术段施针时胸闷感较强,一般术后即缓解,但有时持续时间较长,属正常反应,需与气胸相鉴别。有时为减轻术中反应,也可单侧针刺后再治疗对侧,避免患者因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五、术后发热内热针疗法(尤其是密集型针刺)术后有时会出现体温偏高的类手术后反应,但均属低热,可不做处理自行消失。但如出现高热,则不属此范畴。需考虑术后感染或外感或其它疾病的可能性,可对症处理或请相关科室会诊。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ipp.com/jbjc/984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