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训练日常体能训练中的伤病预防和处置方
2018-6-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伤
前言
在训练场上,不讲科学的训练,比比皆是,运动量、运动科目不因人而异,有的过大,有的不足,准备工作不充分、训练后的恢复基本没有等等都是不讲科学的表现,训练效果事倍而功半,甚至造成受伤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轻伤比较突出,有的战士害怕领导、战友说自己太娇气、太软弱,怕耽误训练,常常置之不理,并且带伤坚持训练,结果使小伤变成了大伤,急性转变为慢性,有的甚至变成了很难恢复的伤病。入伍五年来在训练场上看到“轻伤不下火线”的情况非常多。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确实值得称道,尤其是战时,更有必要。但是在日常训练中并不能提倡,要充分认识到轻伤不可轻视,受了轻伤也要及时进行有效处理,以免留下后患。
一、日常训练中各类受伤的表现
适量的运动有益于健康,循序渐进的增量运动,也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边防部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训练的课目尤其是涉及到体能的训练科目比较多,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时,由于训练的量和强度达到了机体承受力的高点,稍不经意就容易发生损伤。如:
各类协作攀登训练时,易发生皮肤擦伤和肌肉、韧带挫伤或撕裂伤;长跑或5公里越野训练时,最容易发生踝关节扭伤,依次是膝关节、髋关节和下腰部损伤;翻越障碍物训练时,出了可能发生上述损伤外,还可能发生骨折和关节脱臼;当进行剧烈运动、急速跑、弯腰、下蹲、旋转时,还可能发生臀部肌肉、韧带损伤;当训练量累积起来,超出了耐受范围时,也会发生过劳性损伤,如应力性骨折、膑下脂肪垫损
伤、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滑膜炎、胫前肌疲劳症、疲劳性骨膜炎等。
二、最容易受伤的战友类型
分析训练中受伤的情形,四类人员伤情突出。一是体质差的战友。一些战士入伍前锻炼较少,体能素质差,入伍后由于训练强度大,节奏快,难以完成全部课目,勉强而为之,训练强度超过承受能力,加上耐受力差,容易形成累积性疲劳而受伤。二是感觉不协调的战友。这些战友,往往因自我保护意识和个体动作悟性不同,训练中的动作协调性不够,在训练中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而造成受伤。三是心理素质差的战友。
这类战士们对耐力、爆发力、反应能力要求很高、高强度体能训练课目、往往产生恐惧、紧张等,产生心理障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训练水平,容易受伤。四是性格内向的战友。这些战友在受伤后,往往不好意思表现出来,常常强忍着,结果耽误治疗,小伤引发大伤。
三、训练受伤最常见的处置方式
在训练场上万一不慎发生了损伤,应及时科学处理,常用的处理措施如下:
首先,要及时让受伤官兵休息,停止患部活动。通过休息减轻疼痛,防止损伤加重;如果有了渗出和肿胀,应进行局部冷敷,损伤24小时内不能热敷或按摩、揉搓及药酒类涂擦,因为这些方式会加重组织渗出,加重肿胀。可用弹力绷带或普通绷带对伤处进行压迫包扎,防止皮下小血管破裂发生皮下血肿。
其次,抬高受伤的肢体,利于肢体远端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对于皮肤的破损,则可用碘酒和酒精局部消毒,以防止感染。当急性期过后,要抓紧时机,及早治疗,早日康复。根据损伤的状况,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
局部手法治疗。运用点、按、揉、推拿等手法,可达到正骨理筋、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防止粘连的目的。各种外伤药膏的贴敷。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且有明显的止痛、消肿功效。牵引治疗。对颈椎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采取牵引法,以缓解症状。局部封闭疗法。这种方法可以消肿、止痛,促进痊愈。专科治疗。严重的要及时到专科门诊让专业人员治疗,
主要方法有:
针刺治疗、电频电疗、激光治疗、针刀疗法等。
四、常用的预防招法
减少训练伤重点在预防。事实证明,科学的预防措施,能大大减少训练受伤,常用的方法有:
动员教育。训练前,做好思想动员教育,让每一位参训官兵消除顾虑和心理压力,树立信心,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热身运动。每次训练开始时,组训人员要带领和督促战友进行热身运动,让全身肌肉、关节活动开,提高肌体的应急性和适应性;尤其在高强度体能训练的开始阶段,一定要循序渐进。劳逸结合。训练过程中,要有节奏,有张有弛,尽量避免过度疲劳训练,防止某一训练课目训练过多、过频,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及时自我放松。训练间隙可抓紧自我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乳酸堆积,消除疼痛。训练后,用热水烫脚,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减少乳酸堆积。强化预防意识。引导官兵每次训练后,做自我按摩或互相按摩,以加速致痛产物的清除;一旦受伤后一定要主动干预,不可放之任之,做到防患于未然,尽早治疗就能减少各种训练伤的发生。
监制:卢敏
主编:齐士忠
编辑:滕飞王立基庄益兆供稿单位:公安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作者:刘海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