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诊疗常规附足底痛的几种原因

2021-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偏头痛

1.诊断依据:

(1)常于青春期起病,女性居多。

(2)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主,也可呈胀痛;以一侧头痛为主,也可全头痛;间歇性反复发作,起止较突然,间歇期如常人,病程较长。

(3)多伴有恶心、呕吐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

(4)脑电图检查偶有轻度或中度异常,脑成像及其它辅助检查均无异常。

2.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阿司匹林、麦角胺、尼莫地平、卡马西平等药物。

(2)物理治疗: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3.三叉神经阻滞、枕神经阻滞等。

(3)针灸治疗:疏风止痛为治疗各型的基本配方,选用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配用风池、曲池、绝骨等穴为一组。

二、带状疱疹

1.诊断依据:

(1)发病初期常伴有全身不适、微热、倦怠、食欲减退等,3~5日后在神经痛的部位出现疱疹。

(2)沿神经走行分布的单侧性疼痛,呈束带状,多为烧灼样、割裂样剧痛。

(3)疼痛区域皮肤先有潮红,继而出现成簇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疱疹,逐渐增多,沿受累神经支配皮肤区域排列成带状,该处皮肤痛觉过敏。

(4)带状疱疹消失后仍留有剧烈疼痛,持续6月以上者,为慢性疱疹后神经痛。

2.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

1)止痛:可用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等。

2)抗病毒:可用阿昔洛韦、板兰根、阿糖胞苷等。

3)抗感染:可用抗生素。

4)其它药物:如干扰素、强的松(短期小剂量)、维生素等。

(2)疱疹出现后,注意避免抓破、感染,局部可外搽龙胆紫药水,或口服抗生素。

(3)物理治疗:激光等。

(4)神经阻滞:视病变部位行相应的椎间孔神经阻滞、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单次或留管连续用药)、皮下置管接PCA(病人自控镇痛)。

(5)针灸治疗:选用皮损相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经脉之间,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经脉又为十二经脉中阳气最盛的经脉,针灸夹脊穴可调节全身阳气、通调脏腑。故取相应的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最后在局部辨经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全身兼症辨脏腑气血,对症或对证选择配穴。

针灸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包括毫针围刺、皮肤针叩刺、火针、麦粒灸、铺棉灸法、穴位注射、刺络拔罐、体针加灸、针刺加TDP等。

三、肩关节周围炎

1.诊断依据:

(1)多发于50~60岁,40岁以下者少见,女性多于男性(3:1),左侧多于右侧或双侧同时罹患。

(2)肩关节疼痛、僵硬,以钝痛为主,偶可呈剧烈锐痛,疼痛部位深邃,按压时反而减轻,夜间疼痛加重。

(3)肩关节周围压痛,压痛点多集中在肩峰下、喙突下方胸大肌止点、大园肌、小园肌、冈上肌、三角肌腱止点等处。

(4)肩关节X线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2.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一般口服止痛药、镇静剂如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等及疏筋通络、活血止痛类中成药,配合局部外用药等。

(2)物理治疗:红外线、局部热敷、超短波、针灸、拔罐等。

(3)神经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腋神经阻滞、肩关节周围痛点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枝川疗法等。

(4)小针刀疗法:只限于病灶局限的病例。

(5)手法松解:冻结期病例可在全麻下或臂丛神经阻滞下采取,将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松解,再配合镇痛合剂的使用。

(6)功能锻炼。

四、颈椎病

1.诊断依据:

(1)颈肩部疼痛,呈刀割样或持续性隐痛、酸痛,可向肩、臂、前臂乃至手指部放射,或伴肢体麻木、上肢乏力。

(2)颈部强直,活动受限,严重者头部处于强迫体位。

(3)相应颈椎棘突及椎旁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深压时出现放射痛。

(4)受压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腱反射异常。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引颈试验阳性。

(6)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

(7)CT可见椎管狭窄、椎间孔缩小或椎间盘退变、纤维环膨出等改变。

2.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

1)止痛: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等。

2)扩血管药:银杏达莫、丹参等。

3)神经营养药:能量合剂、复合微生素、甲钴胺等。

(2)物理治疗:颈牵引(脊髓型颈椎病不宜采用)、激光、电针、拔罐、超短波等。

3.神经阻滞:

1)星状神经节阻滞、枝川疗法。

2)局部神经阻滞:阻滞椎间隙、椎间关节、痛点,每周1次,2~3次为1个疗程。

3)颈部硬膜外阻滞(单次):穿刺成功后缓慢注入镇痛合剂6~10ml,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7~10天1次,2~3次为1个疗程。

4)颈部硬膜外连续用药:硬膜外穿刺置管,接mlPCA药盒,缓慢用药约48小时。

4.小针刀疗法:最适合颈型、神经根型及脊髓型早期。根据不同的病变,采用不同的刀法和刀法组合,配合其它治疗方法,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1.诊断依据:

(1)反复腰、腿痛病史,或急性腰部损伤史。

(2)可有急性或慢性腰痛发作,尔后渐向臀部、大腿及小腿后外侧、踝、足、趾放射,以酸胀痛为主,腹压增加或久坐后均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可伴下肢麻木、乏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3)腰椎棘突、棘间或椎旁压痛,或坐骨神经出口压痛;屈颈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脊柱背伸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均可阳性;双下肢肌力减弱或皮肤感觉减退,可伴肌萎缩。

(4)腰椎X线片大体正常或有腰椎曲度变直,病变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腰椎退行性变。腰椎CT可见病变椎间盘后突,硬膜囊受压变形,侧隐窝饱满,神经根变粗或被湮没。腰椎MRI矢状位可见椎间盘突出及硬膜囊受压的图像。

2.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等镇痛药。配合维生素、能量合剂改善神经功能,还可配合中药口服及中药外敷。

(2)物理治疗:腰牵引、银质针、针灸、推拿等。

(3)神经阻滞:可行腰大肌肌沟阻滞及局部神经阻滞。

腰部硬膜外阻滞:可行单次硬膜外阻滞,注入镇痛合剂,7~10日1次,2~3次为一疗程。也可行连续硬膜外腔用药,ml镇痛合剂48小时内注入,多用于疼痛剧烈、椎管内压力较高、体质较差的病人。

(4)手术治疗

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由于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活动范围较少、负重较多等紧张性损伤引起的,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症候群。

1.诊断依据:

(1)有腰部急性损伤史或长时间累积劳损史。

(2)患者开始感腰部中段酸胀、乏力、疼痛,不能弯腰或久坐、久立,休息可缓解,劳累、受寒、潮湿及天气变化均可加重疼痛。严重者可扩散至臀部、大腿内侧至小腿。

(3)腰椎活动受限,前屈和侧弯时疼痛加重,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压痛明显。主动及被动髋外展受限,屈身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可有放射痛。

2.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口服及外敷等。

(2)物理治疗:激光、银质针等。

(3)神经阻滞:急性期单纯神经阻滞(双侧第三腰椎横突用药)效果好。

(4)小针刀术:在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加用小针刀术或针刀刺激后加用神经阻滞疗法。

操作常规: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充分伸展腰部。术者左手拇指由骶棘肌外侧压向第三腰椎横突尖部,针刀平行骶棘肌刺入,直达横突骨面,在横突尖部的上、下及外侧行松解剥离,至手下有松动感拔出针刀。

(5)功能锻炼。

附:足底疼痛原因与治疗:

足跟痛怎么治疗?

分型方法

1跖筋膜炎型症状

晨起足跟着地时感疼痛,行走后有轻度缓解,再休息后可明显减轻或完全缓解,疼痛性质为刺痛。体征:大部分患者足跟局部无红肿,皮肤温度正常,压痛点局限于跟骨结节中央及跖筋膜附着处,其他部位无压痛。X线片可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跟骨骨质增生形成。

2跟骨下滑囊炎型症状

足跟疼痛多在跟骨的跖侧负重面跟骨结节附近,长时间站立症状会明显加重,休息和穿厚跟软底鞋可缓解症状,疼痛的性质大多为刺痛,少部分患者主诉为钝痛,好发于青壮年。体征:跟骨结节下方肿胀、压痛,按之有囊性感。X线片可显示部分患者有跟骨骨质增生形成。

3足底脂肪垫炎型症状

足跟疼痛多在跟骨跖侧负重面,长时间站立症状会明显加重,休息和穿厚跟软底鞋可缓解症状,疼痛性质大多为刺痛,少部分患者主诉为钝痛,好发于老年人。体征:跟部压痛点主要在跟骨跖侧,但并不局限,有僵硬、肿胀,但按之没有囊性感。X线片有时会显示有脂肪垫钙化。

4跟骨内压增高型症状

典型症状是休息疼,也有少部分患者是活动痛,活动量越大疼痛越重,疼痛的性质为酸钝痛。体征:整个足跟部均有压痛。X线片可显示大部分患者跟骨侧、轴位片正常,未见明显跟骨骨质增生形成。

5神经卡压型症状

疼痛位于跟骨内侧,行走时疼痛,但不随行程的增长而加重,疼痛的性质为钝疼。体征:跟骨内侧面有一局限压痛点,而其他部位无压痛。X线片可显示大部分患者跟骨侧、轴位片正常,未见明显跟骨骨质增生形成。

分型治疗

1跖筋膜炎型

先采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其操作方法: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足跟朝上,踝关节前缘垫一软枕,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于压痛最明显处用仿史氏液5~10ml浸润麻醉后,右手持4号汉章一次性针刀(针刀与足跟底的水平面成60°)快速刺入,达骨质增生尖部,将附着于骨质增生部的韧带和腱膜切割分离3~5次,出针刀后,挤出少许血液后贴创可贴即可。小针刀松解后辅以手法对抗牵拉,方法:用拇指压住痛点,用力弹拨,然后一手握足跟部,另手握足趾部,向相反方向用力使足背向上翘起,进一步松解韧带,反复4~6次。术后48h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口服3d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大多数患者1次即可治愈。

2跟骨下滑囊炎型

患者于治疗床上取俯卧位,足背下垫一软枕,使足底面充分暴露,放置稳固。术者先用拇指按压,确定压痛最明显处用标记笔标记,如X线片上有跟骨骨质增生形成,可结合骨质增生形成的部位定位。按常规消毒术区,取仿史氏液5~10ml浸润麻醉。麻醉生效后取汉章4号一次性针刀,刀口线与足底纵轴线平行,垂直进针,直达跟骨结节压痛处,“十”字切开滑囊,放出囊液。如X线片上有跟骨骨质增生形成,在跟骨结节骨质增生处横向铲剥5~10刀,将骨质增生尖部少许铲平即可出针。术后48h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口服3d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大多数患者1次即可治愈。

3足底脂肪垫炎型

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足跟朝上,踝关节前缘垫一软枕,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于压痛最明显处用1%的利多卡因5ml浸润麻醉后,用4号汉章一次性针刀垂直皮肤快速刺入,达跟骨的跖侧负重面后将针刀与足跟底的水平面呈60°角,左右摇摆刮拨10余次后出针刀,挤出少许血液后贴创可贴即可。术后48h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口服3d抗生素。每周1次,3~5次为1个疗程。

4跟骨内压增高型

在跟骨外侧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至骨膜,右手持4号汉章一次性针刀(针刀与跟骨外侧面成90°)快速刺入直达骨面后左右旋转针刀钻开跟骨外侧皮质,进入跟骨髓腔后呈锥形摇摆扩大钻孔,在跟骨外侧面钻2排6孔,上下孔交错,孔距1~2cm,再用双手拇指用力挤出血液及脂肪滴,刀口不缝合,用干洁敷料加压包扎,口服3d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每日更换敷料,一般3~5d,刀口即自行愈合。每枚一次性针刀一般只钻1~2孔,以免出现刀锋不快或断针等情况。每周1次,1~3次为1个疗程。

5神经卡压型

首先于内侧跟结节展肌与跖方肌内侧头内下缘之间用仿史氏液5~10ml做扇形浸润,再由压痛点用4号汉章一次性针刀垂直皮肤快速进针,深达筋膜后采取雀啄式网状减压,感针刀下筋膜松弛后即可出针。术后48h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口服3d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每周1次,1~3次为1个疗程。

如何预防足跟痛?

对于足跟痛的高危人群,应该在生活中注意预防:

1、避免久站、久坐:可以多来回走动,避免突然起身跳、扭动踝部;坐下时将腿抬高,或者交替做踢腿运动;工作时,最好每半小时起身活动;

2、选择舒适的鞋:尽量选择软底鞋,或者足跟部使用软厚的鞋垫,跖筋膜炎患者,可采用矫形鞋垫;鞋跟最好是75px左右的粗跟鞋,老年人可以选择平底鞋;如慢跑鞋、运动鞋等;禁忌赤脚行走;

3、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尽量避免行走于水泥地、石子路等坚硬不平的路面,可通过散步、慢跑、游泳、骑车等锻炼腿部肌肉,避免做一些使足跟负重增加的活动,如搬重物、爬楼梯等;注意足部防寒保暖,尽量不使踝部暴露;每天温水泡脚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4、肌肉强化训练:

(1)脚趾走路:先用脚尖站立,慢慢开始行走,一开始每次走10~15步,熟练后可以走20~25步;

(2)跟腱拉伸:如站在楼梯上,需手扶栏杆;也可以单脚进行;坚持15~20秒,每天做4个循环;

(3)小腿伸展:一腿伸直,另一腿弯曲,双手用力推墙,坚持10秒;换腿重复;每天做20个循环;

(4)腿筋伸展:站立位,一脚伸出,脚尖朝上,脚跟朝下;弯曲另一条腿,上半身向后倾斜保持身体平衡,如此坚持20秒;换另一条腿,重复;每天做一个循环.

(5)坐位锻炼:可以患足在上,跷二郎腿,一手抓住大脚趾,慢慢的向身体处搬动,另一只手护住足底,坚持10秒,每天重复20次;也可以用脚趾做捡笔运动,捡到后保持数秒,每天重复10次(也可以将笔换成玻璃球)。

健康的同时,记得点赞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ipp.com/jbjc/993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