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能ldquo过早rdquo

2020-10-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看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a_4781963.html

“哎呀,我们楼下的早早才十个月就会走路了”婆婆一只脚才刚踏进家门,就迫不及待的分享自己的见闻。

“噢,怪不得叫早早,果然很早啊!”

“早早奶奶说了,平时就得早锻炼,我们芽芽当初要像他们那么练,肯定也早就会了。”

芽芽妈怎么感觉奶奶有点儿小嫉妒了呢,哈哈~

言归正传,相信很多宝妈都有遇到一些和自家宝宝同龄的孩子,比较早的会一些事情,有些家长会把这些视为身体好的表现,甚至作为宝宝是否是天才的判断依据。

但有些事情过早的让宝宝去做,真的好吗?

有句话叫做“过犹不及”,凡事太过了就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下面芽芽妈就说一下宝宝不宜过早学习的四件事。

1

过早学坐

俗话说“三翻六坐”,宝宝从不会坐到能独立坐是一个发育的过程。

“学坐”不仅可以锻炼宝宝腰、背部肌肉和脊柱肌肉的力量,还开阔视野,为学习站立和行走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学坐也不能操之过急。

如果过早学坐,脊柱过早负重,由于脊椎骨缺钙柔软,背部肌肉不发达而松驰,自然会出现脊柱侧弯畸形或驼背,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可造成永久性体态异常,既不美观又有碍健康,酿成终身痛苦与遗憾。

当宝宝逐渐长大,通常在5~6个月左右,宝宝想要换个角度看世界,自然就会想要坐着,背部的脊椎和肌肉也能够支撑身体能竖直。

刚开始宝宝坐的时候,可能会摇摇晃晃的,或者只能靠着或者扶着才能保持平衡,这都是正常的。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在身边放一些软垫,以防宝宝不能保持平衡倒下时会受伤。

想要训练宝宝的平衡感,可以让宝宝坐着的时候,引导宝宝去用手往前抓玩具,通过玩具引导宝宝不去靠扶着保持身体平衡。

2

过早把尿

过早给宝宝把屎把尿,早就已经被列入育儿陋习了,可是还有一些家长在做这件事情,而且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有错,每当有人提醒时,他们还会反驳:“以前的孩子都把屎把尿,也健康长大了,怎么现在的孩子这么金贵?”这就是典型的忆苦不思甜,既然时代在进步,育儿的方式也要进步。

宝宝学会控制排尿和排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拥有以下能力,经过训练后才可以达成:

膀胱能积存一定的尿液;

能察觉到便意;

能控制住憋一会儿不排便;

能主动表达出要排便的需求;

能自己站立和蹲下。

一般建议等孩子有以上能力再开始训练,这通常是在1岁半以后。

可以根据孩子认知发育水平和季节,适当进行个体化调整。

3

过早学走路

随着宝宝不断长大,身体也会变得越来越灵活,家长就要逐步教给他们一些新的技能。比如说,爬行、走路、吃饭、上厕所等等。

可是,你知道吗?学走路是每个孩子必经的阶段,但不是越早越好,如果让孩子过早学走路,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

在宝宝学走路之前,家长要让他先爬爬,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想要宝宝走路时更舒适,还要给他挑选合适的学步鞋。

4

过早断奶

母乳是宝宝最佳的营养品,是其他食物无法顶替的,不仅能增强宝宝抵抗疾病的能力,还能为孩子的发育提供营养,帮助孩子茁壮成长。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至少母乳喂养6个月,婴儿满6个月后,应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以上。

但有些宝妈因为工作忙没时间母乳喂养,或者6个月的母乳颜色变浅,认为没有营养价值,就断母乳了。

其实6个月后母乳只是脂肪含量下降,其所含的营养价值也很高。而且过早的断奶会让宝宝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下降,不利于宝宝健康。

宝宝最佳的断奶时机信号

1.宝宝可以食用的辅食种类较多,对母乳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2.饮食逐渐转向固体食物;

3.对母乳的兴趣下降,吃奶时容易分心,喜欢四处张望;

4.能适应母乳以外的乳制品。

芽芽妈爱叨叨

相信所有自从有了宝宝后,爸爸妈妈都都盼望着宝宝快点长大,并且希望宝宝在身体发育和智商发育都优异于其他孩子,这个心理大家可以理解。

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宝宝的成长发育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只要宝宝的发育时间在合理范围内,我们只需要给宝宝充足时间即可。

大家觉得以上说的对吗?分享下你的观点吧!

参考文献

[1]贾艳.1-3岁婴儿动作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

[2]朱敏敏.早期教育对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效果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06):.

[3]耿志涛,胡晓蓉.论婴儿动作学习的主动性[J].现代教育科学,(04):21-22+51.

联系我们

//

8/caicaiton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ipp.com/jbjc/992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