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牧场实践探讨奶牛酮病
2020-10-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高产奶牛产后经历能量负平衡,易引发酮病。而对于酮病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结合牧场生产实践及文献查阅对奶牛酮病进行简单探讨。
一、酮病的定义
高产奶牛产后能量的摄入满足不了泌乳的需求,不得不动员体脂满足能量需求。脂肪的不完全氧化产生酮体,通常通过检测血液β-羟丁酸(BHBA)的含量来诊断亚临床酮病(BHBA≥1.2mmol/L)和临床酮病(BHBA≥3mmol/L)。
二、酮病的分类
1、Ⅰ型酮病
干物质采食量不足引发的原发性酮病。由于缺少合成葡萄糖的前体物质,奶牛长期处于低血糖、血液低胰岛素状态。多发生在产后3-6周,奶牛在这个阶段接近产奶高峰,能量的摄入不能满足其泌乳的需求。患Ⅰ型酮病奶牛可以利用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包括绝大部分由瘤胃吸收的丙酸以及经小肠吸收的氨基酸),而这一生理过程的限制因素是合成葡萄糖前体物质供应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血酮非常高,血糖非常低。Ⅰ型酮病奶牛通常预后良好,她们需要的是在能量负平衡阶段提升能量供给,便能重回正轨。
2、Ⅱ型酮病
Ⅱ型酮病也可以称之为“奶牛肥胖综合症”,不仅限于过肥的干奶牛,也包含在产前或分娩阶段就开始动员体脂的牛只。胖牛在分娩前后由于干物质采食量受到严重抑制,导致胖牛患病风险极高。如果产前或分娩阶段饲养管理水平跟不上,瘦牛也存在患病风险。Ⅱ型酮病的基本病变是脂肪肝,导致肝脏糖异生能力受损,奶牛一旦开始泌乳,患酮病风险便增加,多发生在产后1-2周。Ⅱ型酮病血酮值低于Ⅰ型酮病,但是预后很差,潜在的肝脏损伤和糖异生能力下降未能得到改善。
3、青贮富含丁酸型
青贮过湿或者青贮水溶性碳水化合物过低时,有助于梭状芽胞杆菌的生长,其发酵产生丁酸,而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乳酸。过多的丁酸,奶牛无法利用,转化成BHBA,引发酮病。丁酸发酵型青贮很容易辨识,青贮会有很明显的丁酸味道且发酵过程伴随蛋白质的分解,通过检测青贮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可以确定丁酸的含量。
项目
Ⅰ型酮病
Ⅱ型酮病
青贮富含丁酸型
病因
干物质采食量不足
肥牛,脂肪肝
饲喂湿青贮
BHBA
非常高
高
非常高或高
NEFA
高
高
正常或者高
血糖
低
低(初期时可能高)
不固定
血液胰岛素
低
低(初期时可能高)
不固定
体况
可能瘦
通常过肥
不固定
NEFA代谢产物
酮体
初期肝脏甘油三酯,然后酮体
不固定
糖异生水平
高
低
不固定
肝脏病理
无
脂肪肝
不固定
高发时期
产后3-6周
产后1-2周
不固定
预后
非常好
差
好
诊断关键点
产后BHBA
产前NEFA
青贮VFA检测
防控关键点
产后管理和营养
产前管理和营养
更换青贮或减量使用
(Oetzel,)
三、影响酮病的风险因素及预防策略
1、体况控制
酮病会带来奶产量的下降以及引发其他代谢性疾病,而奶牛产犊时体况过肥,是诱发酮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泌乳中后期的体况控制是降低产后酮病及其他产后代谢病的重要手段。
1)每半个月对泌乳牛群进行全群梳理,将体况肥、产量低(诸如早流产、遗传性低产、产后肥胖无奶、各种疾病原因造成的产量下降)的异常牛只及时从原舍挑出,饲喂低淀粉、低能量、高粗饲料比例的配方。
2)对于产后天以后的牛群,由于产量下降,采食量上升,要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