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必看须知,健康过冬必做的几件事

2017-3-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点击上方“医生开讲”可以订阅!

小夫说

今天冬至,俗话说:“冬至大如年”,把冬至看得和过年一样重要,是因为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阴气最重的一天,而对人体来说,需要精心调养,使阳气逐渐壮大,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今天就让小夫告诉大家冬季养生的一些必备知识吧~

饮食篇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对较低。此时,饮食要做到以下改变哦~

要增加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比如畜禽肉、鱼肉和鸡蛋等。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散发出来,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只有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则是4%~5%。需要注意的是,要增加的是富含蛋白质的瘦肉而不是脂肪多的肥肉。同时,每天吃肉量最好控制在2两以下。

饭前喝一碗热粥或者热汤,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此外,冬季气候干燥,更应补充水分,而喝粥喝汤也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喝下很多水,热汤最好是少油少盐的哦~

坚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B族维生素,以及铁、锌、钙等矿物质,还有一定量的蛋白质,都能帮助人们抵抗寒冷。坚果的营养素密度较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冬天食物种类相对较少的缺陷。需要提醒的是,坚果最好选原味的,且每天吃的量不超过一小把。

中医提倡冬季宜补肾,而黑色食物入肾。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黑豆、黑米、黑芝麻、紫甘蓝、紫薯、蓝莓等紫黑色食物中富含的花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能够预防癌症,增强血管弹性,还可以保护视力。(更多补肾秘籍,请看:护肾养肾四大宝物要收好。)

保暖篇

过了冬至,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就要到了。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现在正值一九,气温急剧下降,特别是注意防病保暖,尤其要做好以下6件事。

头部由于裸露在外面,很容易受风寒。头部一旦受寒,容易引起感冒。要想保暖头部,戴帽子很重要,并且最好能捂住耳朵。另外,头上有很多重要穴位,经常按摩头皮,加快血液循环,也能保持头部暖和。

寒从脚下起,脚部一旦受寒,很容易引起感冒或腰腿痛等病症。专家建议,脚部保暖要有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鞋子的尺码应稍大些,最好垫一双棉鞋垫,脚放在里面要有点空间。其次,鞋底应稍高些,这样可以起到与冰冷地面隔寒的作用。另外,最好每天用温水泡脚,步行半小时以上,并坚持早晚搓揉脚心。(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泡脚哦,泡脚注意事项请看:这些人不能长时间泡脚你却不知道!)

衣服太紧太厚,不但会限制身体活动,还会影响血液循环。所以冬季穿衣感觉温暖就可以了。一般来说,老人衣着应以质轻暖和为宜,年轻人穿衣不可过厚,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低,应以保暖为主,但切忌捂得过厚、出汗。

围巾大多以羊毛、兔毛、混纺毛线织成,纤维极易脱落,又因容易吸附灰尘、细菌、病菌,而且不是每天都清洗,脱落的纤维、灰尘、病菌就很容易随着呼吸进入体内,引发疾病。

冬天天气干燥,室内外温差较大,一出一进很容易受凉。因此,冬季室温应稍凉一些,保持在18℃~20℃为宜,如果能在室内放一盆水,增加一下室内湿度就更好了。

冬季室内要多通风换气,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要及时开窗,以保证空气清新,氧气充足。(不过这几天很多地方雾霾严重,开窗通风还是需要注意空气质量。雾霾天气的注意事项,请看:你的城市今天雾霾了吗?)

养生操

冬至养生操,根据人体“初阳始升”这一特点,在手足并练的同时,加入了吸气嘶字诀、呼气嘿字诀的呼吸吐纳练习,使体内真气先升后降,从而达到温肾助阳、强健腰腿的功效。

注意:整个过程中,吸气时,牙齿轻扣,舌尖抵在上门牙内侧,发出嘶(si)音,以提升真气;呼气时,嘴微张,舌头平伸,发嘿(hei)音,以沉降真气。

1.正身平坐,两腿伸直,两手自然放于两膝,呼吸均匀。

2.两手十指先张开,再屈指内扣成“虎爪”,抓、扣两膝盖骨,同时向上提拉两腿,两腿借力屈膝收至胸前,脚跟着地。

3.动作略停;两手变掌,顺势内旋、下按,两腿借势伸直放平。

4.两掌外旋成指尖向前,体会掌心热力向两膝深处传导。

5.重复2~4步6次后,还原正身平坐的姿势,全身放松。

从饮食到保暖再到养生操,大家对今天小夫的内容满意吗?让我们一起过一个温暖健康的冬天吧~

本文来源于生命时报。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如果想回看节目,请返回“医生开讲”







































北京有没有专门看白癜风的医院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ipp.com/jbby/987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