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足跟疼痛的几大原因

2020-10-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足跟疼痛的患者在门诊非常多见,很多人辗转各方求医也没能治愈,其实引起足跟疼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必须要仔细甄别、对症下药。本期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引起“跟痛症”的常见原因,以及它们的诊治流程。

“跟痛症”是一大类能引起足跟部周围疼痛的疾病的总称。多发于中老年人,足跟部有过外伤史、走路过多、平时不怎么运动短期内突然大量运动、肥胖者、孕妇及运动员常见。“跟痛症”的分类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跖腱膜炎

跖腱膜是足底的深筋膜,其主体起自跟骨结节,向远端行至各足趾的近节趾骨,由纵行的纤维组成,可保护足底的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和关节,并提供足底某些内在肌的附着点,同时帮助维持足纵弓。

跖腱膜炎主要表现为跟骨结节或其前缘处的压痛,好发于中年人群,患者年龄多为40~60岁,且大多数人体重超重。跖腱膜炎通常发生在跟骨内侧结节处,为伴有跖腱膜退变和轻微撕裂的牵张性骨膜炎。部分跖腱膜炎患者伴有跟骨骨赘,但有数据表明跟骨下骨赘患者中仅有39%有跟骨下疼痛的病史,说明骨赘与疼痛间仅仅有微弱关联。

X线片上能看到的跟骨骨刺,往往是因附着在跟骨的腱膜、肌腱的反复牵拉,在其附着处所形成椎状的骨质增生,是一种退行性疾病。跟骨骨刺常常和跟痛症同时存在,但跟骨骨刺并不一定是跟痛症的原因。

二、跟下脂肪垫炎

跟下脂肪垫炎是由于足跟长期受到压迫或受凉,造成跟下脂肪垫血运不畅,产生无菌性炎症,炎性因子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

跟下脂肪垫炎的临床表现为足跟底部肿胀,一般可以找到多个压痛点,这些压痛点位于足跟底部(足底部脂肪垫炎)或位于足跟边缘(足跟周边脂肪垫炎)。

三、跟骨滑囊炎

跟骨滑囊位于跟骨结节与脂肪垫之间,在从事跳跃或体重过重时均容易导致该滑囊受到过度刺激而出现无菌性炎症。

跟骨滑囊炎的压痛点位于足跟的正中部,在X片中往往无异常发现。

四、跟腱(后)滑囊炎

跟腱与皮肤、跟腱与跟骨之间均有滑膜囊存在,肥胖、运动过度、以及穿高跟鞋、低帮鞋都可能使跟腱滑囊及跟腱本身所受刺激过度,可能造成跟骨的后侧面、跟腱的附着点出现骨刺,跟腱发生肥厚,跟腱滑囊、皮下和跟后滑囊及跟腱周围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

患者主诉跟骨后上部疼痛,检查时可在跟腱附丽点处发现压痛、肿胀及胼胝。跟腱区滑囊如有感染,也可形成溃疡,跟腱炎合并有跟骨后滑囊炎时,跟腱部可有轻度肿胀与压痛。

X片可见跟腱区钙化,骨刺形成。

治疗

主要针对疼痛,对症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可手术治疗。

1.热敷

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是减轻疼痛有效方法。每天早晚用热水泡足15~20分钟,同时双足相互作摩擦运动,效果更佳。

2.按摩

可用手指在足跟部作按摩,用拇指挤压足底部皮肤,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

3.理疗

针刀疗法对于跟痛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还可配合局部药物注射、体外冲击波治疗、超声波、微波、红外线等治疗。

4.手术治疗

有手术指征者也可采取手术治疗。

预防

1.疼痛剧烈时应尽量减少走动,不负重,并注意防寒保暖。

2.选择合适的鞋子,应少穿质地较硬的皮鞋,而穿用舒适的布鞋,号码可略大些。并且加用软一些的鞋垫。可将厚鞋垫部分挖空,使骨刺不与鞋底直接接触,以减轻疼痛。

3.拉伸训练,也就是针对腓肠肌和跖底筋膜的拉伸。

用网球进行足底筋膜的自我放松

小腿三头肌的自我拉伸

医院,致力于运动损伤及颈肩腰腿痛的诊疗与康复,定期发布医学知识科普文章,为您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ipp.com/jbzl/992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