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脂肪垫 > 疾病预防 > > 浅谈跟痛症

浅谈跟痛症

2016-11-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脚跟疼痛疾病,表现为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多表现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

疾病病因

跖筋膜炎

跖筋膜炎常见于久立或多行走的工作者,长期、慢性、轻微损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局部压痛明显。侧位X射线片多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不能自愈者可于足跟内侧局部压痛点进行局部治疗,多数病人治疗后全愈。

跟垫痛

多见于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使用软质脚垫或局部治疗。

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抽出滑液,局部给药消炎。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足跟痛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是现在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像白领一族,上班穿着时尚款式的凉拖鞋,足后跟部长期暴露,在空调房内易受寒邪侵袭,下班后忙于逛街、跳瘦身操,足部又未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由于足跟长期受压、运动过度和受风寒,引起足跟脂肪纤维垫无菌性炎症,最终诱发疼痛。

疾病预防

1.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此期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穿软底、后跟部垫一软而圆型垫,圆垫中央凹陷,高度约2~3厘米高,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

2.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则在长期行走时疼痛出现,故应在足底中央垫一软垫,软垫高度2~3厘米,并使内侧高外侧低,中央高前后侧逐渐变平,呈斜坡状。

3.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在症状早期应注意此点。

4.外伤性跟骨痛多由于石膏固定不当,在制做石膏时足底应用力将湿石膏向足心挤压,以免因长时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同时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步行锻炼。避免脂肪垫萎缩。

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长期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2.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足跟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

3.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4.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5.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6.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到疼痛科请医生专业治疗。









































北京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正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ipp.com/jbyf/984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