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病因的现代研究

2020-1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专业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及其周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候群,并非一独立的病名。临床上本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及肥胖之人。常常是行走时疼痛剧烈,尤以足跟跖面内侧痛为多,按痛钻心。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跟痛症的病因繁多且较复杂,现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后作一综述。

一、足跟脂肪垫退变

足底脂肪垫处于皮肤与跟骨、跟腱之间,向前走行至足底筋膜,其内由弹性纤维组织形成的致密间隔来分隔脂肪组织,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小房。足跟部受到外伤或寒冷、潮湿刺激,足跟脂肪垫可出现炎症,跟跖面行走时疼痛,肿胀伴有压痛,有时可以触及到跟骨下的滑囊。足底脂肪垫萎缩在老年人群中也较为常见,并且足底脂肪垫萎缩的产生会减缓缓冲震荡作用,促使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进而让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出现跟骨处于无衬垫的情况下承重,其症状加重时有可能形成局部瘢痕或钙质的沉积,从而引发足跟痛。足跟长期受到压迫或受到寒冷刺激,还可引起跟垫出现慢性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跟底部肿胀,伴潜在压痛。

二、跖筋膜炎

跖筋膜炎主要是因慢性、轻微外伤的累积等引起的足跟疼痛。然而,跖筋膜炎的出现不一定都伴随有骨刺,而出现跟骨骨刺的患者也不全都引起足跟痛。足底跖筋膜炎的产生与长时间行走、负荷过度等有很大关系,其通常会引起跖筋膜劳损,进而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产生。有解剖学家指出:跖筋膜紧张可使足弓受牵拉而升高,也会使跖筋膜的起点处受到牵拉,反复牵拉加上年龄变化等因素,在附着点处易出现撕裂性损伤,可能出现退行性病变。足跖趾关节背伸时跖筋膜最为紧张,足跖趾关节出现反复活动时,跖筋膜受到牵拉性刺激增多,是造成跟痛症出现并产生足跟部疼痛的重要原因。

三、跟骨内高压

ElShazly等认为跟骨内高压症是导致跟痛症的因素之一,利过跖筋膜松解术、跟骨钻孔减压术等方法治疗跟痛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跟骨内高压是指跟骨内压力增高进而产生的足跟部疼痛,跟骨主要由松质骨构成,髓腔内有较大静脉窦,且跟骨处于机体直立最低点,受到重力的作用时,动脉血液易流入,静脉血液回流则较困难。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内分泌渐渐出现失调,跟骨血运循环遭破坏,导致骨内出现瘀血或充血情况,骨内压随之升高,则引起足跟疼痛。

四、神经卡压

有研究文献认为足跟部的细小神经受压是跟痛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神经电生理实验及定量感觉压力实验不仅证实了跟骨内侧神经的卡压是导致顽固性跟痛症的重要因素,并且还发现足跟部的细小神经病变和跖筋膜炎发生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五、跟骨滑囊炎

跟后滑囊炎容易出现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处,主要是由于穿不合适的高跟鞋摩擦脚部所引起的损伤,导致脚部产生肿胀、压痛的感觉。

六、跟骨骨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跟骨骨刺不是导致足跟痛的主要病因,在跟骨底部附着的跖筋膜的无菌性炎症才是疼痛的主要原因。但对于跟骨骨刺在足跟痛中的发病因素属性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应当具体分析看待。可能跟骨骨刺存在却没有症状表现,只有跟骨骨刺的方向与所受力线成斜角时,则会出现足跟疼痛。

七、足的结构异常

如足踝外翻改变可引起跟骨内侧结节的牵扯性疼痛。平足症患者也会有足跟疼痛的表现。这些都与足部结构及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

编辑:侯鸿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ipp.com/jbjc/992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