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4房颤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2020-10-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兰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高龄、遗传因素、性别差异等不可调控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久坐、阻塞性睡眠障碍等可调控因素均可导致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而心衰和心肌缺血等原发心血管疾病则与房颤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使疾病进展加速和恶化预后。形成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和病理生理学机制虽有部分共识,但仍需深化研究。1电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需触发和维持机制。1.1触发机制在部分房颤患者,特别是阵发性房颤,肺静脉等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国内黄从新等通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整地论证了入心大静脉(包括肺静脉、腔静脉、冠状静脉,Marshall韧带等)在房颤触发机制中的作用。发现入心大静脉肌袖内具有异常自律性的细胞,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自发产生快速电活动导致房颤的发生。肺静脉异常电活动触发/驱动房颤是近年来被公认的房颤重要发生机制,是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此奠定了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治疗房颤的理论基础。1.2维持机制房颤的维持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有多个理论假说,主要包括:①多发子波折返:房颤时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的子波,这些子波并不固定,而是相互间不停碰撞、湮灭、融合,新的子波不断形成。②局灶激动:常见于肺静脉前庭,高频冲动向心房呈放射状传导,但因周围组织传导不均一性和各相异性,或遇各种功能或解剖障碍碎裂为更多的子波,从而产生颤动样传导。③转子样激动学说:体表标测系统和心内球囊电极标测提示,房颤发生和维持可能与转子样激动相关,可表现为局灶性或折返性激动;随病程迁延,转子可逐渐增多。少量报道提示,改良转子可以提高手术效果,是否如此需深化研究。2病理生理学机制多种因素参与房颤的发生、发展,房颤的发作需要触发因素,其维持需要相应的基质。2.1心房重构房颤的自然病程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常由阵发性房颤向持续性房颤进展。房颤的发生可改变心房原有的电学和结构学特性而形成重构。心房重构早期表现为以电生理及离子通道特征发生变化的电重构,晚期则表现为心房肌和细胞外基质等的纤维化、淀粉样变、细胞凋亡等组织结构改变的结构重构。电重构主要包括心房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限缩短、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减慢、不应期离散度增加等电生理特征的改变,此有利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电重构的基础是心房肌细胞跨膜离子流的改变,主要表现为:L型钙通道离子流密度减小,失活后恢复减慢;瞬时外向钾通道离子流密度减小,激活和失活均减慢,失活后恢复也减慢;快钠通道离子流密度无显著变化,但失活减慢;延迟整流性钾通道离子流密度减小,内向整流性钾通道离子流密度增大;ATP敏感性钾通道离子流密度增大。结构重构主要表现为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包括心房肌细胞退行性变,内质网的局部聚集、线粒体堆积、闰盘非特化区增宽以及糖原颗粒替代肌原纤维。除心肌细胞改变外,房颤患者的心房肌间质也有明显变化,可导致间质纤维增生,心房增大。2.2自主神经系统(ANS)的作用迷走神经刺激主要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激活乙酰胆碱敏感性钾电流,缩短心房肌动作电位和不应期,增大离散度,利于折返的形成;交感神经刺激主要通过增加细胞内钙浓度,增加自律性和触发活动。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元聚集分布于心外膜的脂肪垫和Marshall韧带内形成神经节丛(GP),包含了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组成了内在心脏自主神经系统。Po等研究结果显示,高度激活的GP可由近至远梯度性地释放神经递质,并引发房颤;而自GP发出的轴突的激活又可逆性地激活远处的GP,导致神经递质释放诱发房颤。临床研究中,GP消融可增加肺静脉电隔离的临床效果亦支持上述观点。2.3遗传学基础房颤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具有家族性房颤史者,若一级亲属确诊房颤,则本人罹患房颤的风险增加约40%。家系研究、人群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分别发现一些与离子通道、转录因子相关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位点,其与房颤的相关性尚待进一步证实。2.4其他房颤时心房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细胞内钙浓度升高、细胞肥大、凋亡、细胞因子释放、炎症、氧化应激,并对离子通道和缝隙连接蛋白产生调节作用,促进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有助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房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心房肌组织存在炎性细胞浸润,提示炎症与房颤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此外,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中存在明显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变,其与产生活性氧族的基因表达上调有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