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SCHINA沈阳分会场圆满召开
2020-10-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医学网分享)
“第十二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VAS-CHINA)除南京主会场外,大会还创造性地设立了包括沈阳分会场(代表东北区域)在内的五个线下分会场。沈阳分会场设置三个专场,学术内容包括学术报告、病例报告和点评,学术报告通过病例汇报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应用。对于所有医生同仁来说虽然术业有专攻,但仍要保持思路开阔,提高室性心律失常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管理,以实现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希望论坛的召开能对大家临床诊疗有所帮助!”这是VAS-CHINA沈阳分会场主席、医院王祖禄教授的主旨介绍。
王祖禄 教授
据悉,沈阳分会场在7月4日(星期六)的学术活动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线上参加在南京主会场举办的大会开幕式及主题演讲学术活动并进行线上互动;第二至第四部分分别为沈阳分会场的线下/线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器械植入专场、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场和室性心律失常综合治疗专场,所有主持和授课专家均为东北地区的临床一线知名专家。
Session2:室性心律失常器械植入专场
众所周知,室性心律失常机制复杂,危害极大,尤其室速、室颤等可以导致心脏性猝死,治疗上极具挑战性。近年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及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专场由王祖禄、高连君教授担任主席,李树岩、梁兆光、于波、梁延春教授主讲,就室性心律失常器械治疗近年来最新进展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讨论。
梁延春教授:希氏束起搏判定标准及流程的研究进展
医院梁延春教授从希氏束的生理解剖分析了希氏束周围心室可能存在的电激动类型,阐述了正常QRS患者选择性及非选择性判定标准、希浦氏系统传导疾病患者希氏束起搏的判定标准,并且独创性的提出了希浦氏系统起搏的起搏周长判定标准,最后提出正常QRS患者希氏束起搏的判定流程。李树岩:心源性猝死预防临床实践
吉医院的李树岩教授对心源性猝死及流行病学、缺血性心肌病1级及1.5级预防以及遗传性心肌病一级/二级预防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心源性猝死仍是心血管死亡最主要原因之一,加强猝死一/二级预防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尤其是心源性猝死的最重要措施。我国学者开创性的提出了心脏性猝死的1.5级预防,即是在国际公认的一级预防的适应证基础上,再增加四大高危因素之一,EF(射血分数)30%、频发室早、非持续性室速、晕厥及晕厥前兆等高风险因子,针对这些极高危的患者,植入ICD,将使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价效比更高,就是1.5级预防。而遗传性心肌病猝死预防仍以二级预防为主。梁兆光:心力衰竭器械治疗新进展
哈尔滨医院梁兆光教授从心脏除颤器械、心衰再同步治疗器械、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械、神经刺激治疗器械等方面讲述心衰器械治疗新进展。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在技术和方法已获得了巨大进步,使越来越多的心衰患者从中获益,每种器械亦存在优缺点,应根据患者临床特点、经济条件等选择最佳治疗器械,另外许多新型心衰器械治疗也在不断发展中,如希浦氏系统起搏。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心衰器械治疗将更好的应用于临床。于波:Micra无导线起搏的国内临床应用
中国医院于波教授做了“Micra无导线起搏的国内临床应用”的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术者进行无导线起搏植入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非常低,6个月内免于严重并发症概率为97.6%,且没有发生心包积液,器械移位或者感染。无导线起搏适用于以下患者:1.传统起搏器发生并发症;2.感染风险高;3.高龄;4.患者偏好,如职业需求等;5.存在解剖或血管问题。由于中国患者平均身材偏小,无导线起搏在中国患者中的应用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经验的积累。Session3: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场
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心源性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已取得较大进展,本专场由夏云龙、邹德玲两位教授担任主席,王祖禄、杨东辉、尹晓盟、梁明教授分别发表演讲并进行了热烈讨论。王祖禄教授:结构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现状与进展
医院王祖禄教授指出:不同器质性室速(VT)存在不同的机制/基质,结构性心脏病残存或疤痕/纤维化心肌形成缓慢传导区,是折返性VT的发生基础。大折返VT存在多种标测方法:VT或窦律时的基质/电压/异常电位标测,VT时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起搏标测等对明确器质性室速的机制/基质非常重要,并且王祖禄教授指出,高密度标测较传统逐点标测更快捷真实。
近年来,经导管消融瘢痕性VT取得较大进展:射频消融导管如盐水灌注导管、压力监测导管、针式消融导管等使用在提高器质性室速的消融成功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室速基质和局部异常电位的精准消融以及结合心内膜和心外膜途径的消融提高了器质性室速的消融成功率。经冠状动脉分支酒精消融,冠状静脉逆行酒精消融,无创心脏放射治疗VT对部分难治性器质性VT病例可提高消融成功率。尽管经导管消融瘢痕性VT取得较大进展,导管消融适应症扩大,但仍应谨慎掌握导管消融适应证,认证考虑/评估患者猝死危险。
杨东辉教授: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进展
大连医院的杨东辉教授介绍了心室流出道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种重要机制:流出道的细胞间隙连接发育不完全,半月瓣周围的心肌纤维更容易变形,流出道周围心外膜脂肪垫有丰富的神经节丛及钙依赖的触发活动等。心室流出道室早、室速(OT-VT/PVC)、分支型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定位起源部位,激动标测是目前标测的标准方法。特殊部位起源的室速/室早(如心室乳头肌起源)可通过心腔内超声结合三维标测来提高消融成功率。尹晓盟教授:心衰合并器质性室速的导管消融进展
大连医院尹晓盟教授通过精彩病例向我们介绍了心衰合并器质性室速的患者经消融以后可改善患者临床和影像学指标,并可能改善预后。心衰合并室早要积极评价是否需要消融,特别是对不能排除室早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患者和未来有可能植入ICD/CRT-D的患者。多极高密度标测导管可能更加准确显示室速的关键峡部,窦律下标测的关键峡部,与室速时的峡部符合度可能更高,减少消融范围。导管消融是控制和减少心衰患者,特别是ICD患者室速发作的重要手段,研究结果支持早期消融,尤其是心肌梗死后患者,一经发现即可考虑。
梁明:希浦系统解剖与室性心律失常
医院梁明教授的讲课聚焦于希浦系统解剖与室性心律失常。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生动详尽的讲解了希浦系统解剖分布特征新发现。通过对犬心脏染色发现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下0.5-1.0cm,几乎没有浦肯野纤维的分布,而分布于心内膜的浦肯野纤维如“立交桥式”立体分层。对假腱索切片染色可以看到,假腱索中几乎均有浦肯野纤维被包裹。同时梁明教授分享了1个起源于乳头肌假腱索室早的病例。Session4:室性心律失常综合治疗专场
此节会议重点聚焦于室性心律失常的综合治疗,展示了药物、射频消融及器械植入的综合运用对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最新进展,充分的体现了指南/共识基础上个体化治疗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管理的重要意义。
本专场由孙志军、曲海波教授担任主席,高连君、张树龙、李述峰、于海波教授主讲,就室性心律失常综合治疗近年来最新进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和讨论。
高连君教授首先从“风险与收益”两方面解读了关于节律干预合并心衰的房颤治疗。房颤与心衰之间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两者互相影响并促进发生,导致疾病的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回顾年至今的指南,目前对于选择性的伴有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推荐与未伴心衰患者相同,为ⅡB推荐。在对因心衰急诊入院的例患者统计发现,有60.3%合并房颤,并且此部分患者预后更差。多种情况下,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获益相似,且射血分数25%的患者获益更明显。通过分析3个病例,高连君教授提出导致心衰的因素有很多,需要评估最重要的部分,从而决定治疗手段,特别要 医院张树龙教授指出:收缩功能降低心衰的治疗策略几经变迁,当前处于神经内分泌拮抗阶段,ACEI(或ARB替代)和β受体拮抗剂黄金搭档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三药合用,是慢性心衰基础治疗的“金三角”,加上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使心衰的死亡率进一步降低。近几十年来,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加,使心血管病发生率不断增加,除二甲双胍外传统降糖药无心血管获益,且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新型降糖药物SGLT2抑制剂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带来“心”希望,SGC激动剂也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新靶点之一。未来,沙库巴曲缬沙坦(ARN1)、SGLT2抑制剂、SGC激动剂可能成为新的“金三角”。近年来,中药的应用在心衰治疗方面有一定进展。
李述峰:室速电风暴管理
哈尔滨医院李述峰教授的讲课 医院于海波教授分享了一个关于室性心动过速器械治疗管理的病例。患者女性68岁,“间断心悸、黑蒙、晕厥8个月,加重3天”,既往于年行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生物瓣置换、三尖瓣成型术。急诊心电图提示:典型左束支阻滞图形室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速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考虑为束支折返性室速。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51mm,EF0.47。根据患者入院化验检查主要诊断:1.心律失常;1.1持续性室速;1.2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逸搏心律;2.退行性瓣膜病;3.慢性心力衰竭NYHAⅡ级。首先根据指南明确诊疗思路进而确定手术策略:1.行射频消融右束支区域,术后室速再发但不持续,可自行好转。2.器械植入:选择ICD+希浦系统起搏,术后各电极参数良好。3.出院后规律服用比索洛尔2.5mg1/日。患者术后20天急诊就诊,程控提示期间频繁发作室速,大多可由ATP终止,并在术后第20天夜间电击5次。嘱患者规律口服可达龙及比索洛尔,术后半年规律随访,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减少,有两次VT事件,ATP治疗成功,未放电。术后半年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缩小至46mm,EF值提升至0.51。通过此病例于海波教授总结了经验:射频消融治疗能够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发作,为ICD植入提供了窗口;植入ICD预防心源性猝死很有必要,尤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室速;ICD无痛ATP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治疗具有优势;生理性希浦系统起搏改善心功能,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除了手术治疗,重视优化药物治疗;远程随访,及时处理病情变化;监测室速发作类型,进一步抉择手术策略。
总结:回溯过去十二载,VAS-China作为国内外的室性心律失常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源源不断地为室性心律失常规范化治疗提出新概念、新思路。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在新的年度中我们依然面临新的挑战,相信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VAS-China将持续推动我国室性心律失常诊治水平的提高。
推荐阅读
扫码查看学术热词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