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说说ldquo脚后跟疼rdqu

2021-8-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脚后跟疼”这是一个极其常见的疾病。在门诊总会遇到很多因足跟疼痛来就诊的患者,包括年轻人和老年人。“脚后跟疼”医学上叫“足跟痛”,与慢性劳损导致周围软组织变性、足的生物力学机制异常等因素有关,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质增生,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其发病机制多为局部慢性损伤后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常因疼痛或肿胀、行走跛行而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一般人们一旦出现足跟痛都会想到去拍个X片,一旦查到“骨刺”就以为找到了病根。其实足跟痛常见以下几类:1、跖筋膜炎;2、跟下脂肪垫炎;3、跟骨下滑囊炎;4、神经卡压等多种情况。

临床症状特点

一、跖筋膜炎的临床症状特点

1.以晨起时及长时间休息后,下地行走的前几步疼痛明显,短时间行走症状会缓解,若长时间及久站久立后症状又会加重。

2.足跟疼痛可沿足底向足心牵扯;

3.查体时压痛沿整个跖筋膜都存在,但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最明显;

4.常伴有高弓足或扁平足等情况。

二、跟下脂肪垫炎的临床症状特点

1.以长期站立后症状明显加重;

2.疼痛及压痛以跟骨跖侧负重面为主,

3.疼痛性质大多为刺痛;

4.跟骨跖侧多伴有肿胀、僵硬,但压之无囊性感,以老年人多见。

三、跟骨下滑囊炎的临床症状特点

1.长时间站立症状会加重,休息和穿厚跟软底鞋可缓解症状;

2.疼痛的性质大多为刺痛,少部分患者主诉为钝痛,好发于青壮年;

3.跟骨结节下方肿胀、压痛,按之有囊性感;

4.X线片可显示部分患者有跟骨骨质增生形成。

四、神经卡压的临床症状特点

1.行走时疼痛,但不随行程的增长而加重;

2.疼痛的性质以钝痛为主;

3.跟骨内侧压痛局限性痛点;

4.X片大多看不到骨刺。

治疗

1.热敷

热水浴足是一种简单且易行的方法,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反应,减轻足部的疼痛;

2.足部加垫

可以采取的方法有①开窗法:即在较厚的(海绵或毛毡泡沫均可)鞋垫与跟骨痛相应部位剪成空洞,大小随疼痛范围而定。②垫高法:在足下痛点相应部位用绵花或旧布、毛巾等垫高鞋垫5~10mm,对跟下滑囊炎有持续挤压按摩作用,促使局部炎症扩散;

3.矫形器具

如跖筋膜炎,可试穿足内翻鞋,内侧足弓垫起,或足跟下垫一中间挖空的海绵垫圈,必要时可用非阿片类药物止痛。若疼痛持续或严重可考虑局麻药如激素局部注射,如果注射部位准确疗效较好。

4.药物治疗

西药治疗:口服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必要时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激素。

5.手术

对于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以关节镜微创治疗为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ipp.com/jbzz/994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