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案例第四十七讲之跟痛症

2021-8-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患者中年女性,右足跟疼痛3月余,加重1周。给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射频热凝+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效果不错。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跟骨痛,英文名称:Heelpain。跟痛症是一个症状性名称,是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足跟部疼痛症候群。一般分为跟跖侧疼痛,跟后部疼痛和全跟骨疼痛三类。每一部位的疼痛又各自由一些疾病引起。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尤以长期从事站立、身体肥胖者多见。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2:1。

一、该病与劳损、骨质退行性变化关系密切,属慢性损伤。

1、机械性因素-跟跖侧疼痛、后部疼痛:

2、神经卡压因素:

(1)、局部软组织炎症

(2)、骨质增生

跟骨高压症—全足跟痛:

3、其它因素:

(1)、跟骨骨折

(2)、跟骨肿瘤

(3)、跟骨骨髓炎

(4)、跟垫挛缩和脂肪垫炎

(5)、足跟跖侧软组织损伤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疼痛。

诊断: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可做出初步的判断。

1、足跟纤维脂肪垫炎简称跟垫炎:由于跟部被硬物刺伤或长期压迫、受风寒湿侵袭而引起跟垫炎。患者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压痛。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易引起症状,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状物。

2、跟部滑囊炎: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后滑囊发生炎症。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有压痛。如合并感染可引起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

3、跖筋膜炎:患者常有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牵扯和紧张感,跟骨结节部位及腱膜中段压痛明显。尤其在晨起以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

4、跟骨高压症: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跟骨本身因慢性压缩或跟骨退行性变,导致跟骨内压升高。

跟骨以晨间下地负重时最明显,并有明显的静息痛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

跟骨压痛广泛,无固定压痛点。

发病早期患肢抬高休息可使跟痛减轻或消失。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5、跟腱周围炎:跟腱附着部位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患者跟腱变粗大,局部有压痛,有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时可出现车轴绞轧音。踝关节背伸、跖曲均可加重疼痛。跟腱周围炎常由于穿高跟鞋、硬帮鞋,长期压迫摩擦形成。

三、治疗

1、休息,局部制动。

2、选择厚底、硬帮、内衬有软垫的鞋子。

3、理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

4、症状严重行神经阻滞治疗、射频热凝治疗及增生疗法。

6、以上保守治疗的方法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

大老赵曰: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对病人的生活还是会造成很大影响。一旦患病应尽量少走路,以避免病变部位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慎用按摩推拿,尤其是使用牛角、木棍等硬物在疼痛部位刺激,会加重病情;穿鞋时应选择宽大、柔软的鞋子;每天睡前热水泡脚20-30分钟会有利于控制病情或恢复。如果上述治疗效果欠佳,可到疼痛科做针对性治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ipp.com/jbzz/993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