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水,平淡中自显神奇

2016-1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医如水,平淡中自显神奇

平淡之中显神奇

看病,很多人都希望有神丹妙药。即使没有海外仙丹、蓬莱秘方、天山雪莲、千年人参、千年灵芝,能有虎骨、麝香、牛黄、琥珀等等也好。

毫无疑问,药都是好药,但是否一定需要那么用,则另当别论。

有人追求用药新奇,遇到癌症,处方中必开:蝎子、蜈蚣、土元、壁虎等攻击破逐之品;仿佛只有这些有毒之药才能杀死癌症,挽社稷于即倒。遇到乙肝、肝癌则必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凡此种种,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并且振振有词,各有说法。理论一套一套的。只可惜天鹅蛋不好找,否则也会被人粉墨一番,成了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中医治病,针对的是体质;不同体质,病情表现差异巨大。同样一个肺癌,阳虚,阴虚自有不同。辨证论治才能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因体质不同选用不同方案,才是中医的特点。

我看到很多病人服用很平常的药扶益正气,身体越来越好。反倒是用了蝎子、蜈蚣吐得厉害的,水谷不进,奄奄一息。

自古以来,古代大家的基本用药都是很常见的药,极少有新奇古怪的。被大家广为推崇的经方更是平平淡淡的居多。金元四大家,明清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诸位大家选药也是平和为主。

中医主张和,没有主张奇,也没有主张特。所谓守正才能出奇,和缓之中有真意。就如同太极拳法一样,循序自然顺应自然,才是王道。《黄帝内经》中医缓、医和的称谓不就是暗示:中医之道,在于平和,而不在于新奇。追求新奇,往往不得要领,南辕北辙,离真理越来越远。

当然,平和不是平淡无效,而是医理娴熟,执法精当;遣方用药,配伍精当;意在长远,不急于眼下。因为选用的都是常用的药品,药物的作用明确,所以有效。这不才是我们医生应当追求的安全有效的原则吗?

试观医圣张仲景以及叶天士等历代诸家,用药平和,却愈疾无数,不也昭示我们应当以平和治天下,无需追求奇特,劳而无功?

平和是一种境界。初学中医者,不要只追寻某些秘法或秘方。实际上,更多的疗效不在于秘,而在于平和之中,在于平平淡淡背后对医理的深切体悟,治法的深刻体会,遣方用药的精熟于心。正所谓:大道至简,平淡是真。真正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无需雕饰的。

中医正如一杯水,不浓不烈,甘淡醇和才是真的味道。

相信自然,顺应自然

之所以选择学习中医(针灸),是因为我相信东方医学是顺应自然的医学。中医理论中时时处处都显示了对自然的尊重,并体现了顺其自然的治疗方案。

中医考虑问题都是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考虑,从来不会分割各个脏器的功能。这就体现了对人体自然的尊重。比如:西医看到肿瘤就可以切掉,消灭它。可这样就行了吗?去掉后再长怎么办?再切?再切身体吃不消,命没了咋办?看到血管堵塞上支架,一个不够,上五个。(应当承认,某些患者该手术还得手术,该支架还得支架。这里只是说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更注重整体功能,西医更深刻地认识了微观变化,中医更强调整体观念的治疗思想,西医各个击破的对抗思维有一定局限性)

中医治病用药,往往只是调动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而不是反客为主。也就是说,治病三分靠药物,七分靠自身,不要将希望寄托在药物的神奇上。因为任何药物要发挥作用,究其本质是依靠人体自身脏腑功能来实现的。所以,不要过分夸大了药物和疗法的神奇作用,而忽略人体自身的康复修复能力。

所有的治疗都以适度为宜,用药不能过分繁杂。否则就有可能影响人体自然的平衡状态,带来不可预见的毒副作用。和中药一样,针灸也是中医用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其本质也是顺应了人体原有的自然规律,比如顺经为补,逆经为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阴阳平衡,人体自愈。

物以喜为补,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肺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肝喜条达,心脾肾喜温恶寒,肺喜暖恶寒恶风恶燥。所以,临床用药以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五脏之性为大法。肺胃大肠以降浊为顺,上逆则为患。肝以舒畅调达为顺;脾以升清为顺。心火以能下纳肾水为顺。肾水以能上济心火为顺,能滋养肝木为顺。我们临证用药也以顺脏腑其性为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希望自然的生理机能得到恢复。

总之,过度医疗,不只是在西医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在中医界过度用药也很普遍,不仅用药繁多,而且剂量很大。针灸选穴,往往也很多。这是否合理?是否必要?值得每一个中医人思索。

筋缩、筋结健康靠自己

经常听人说,自己越老越抽抽了,年轻的时候1米8,到老了就只有1米7了,而且人一老就会弯腰驼背。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作“筋缩”。筋缩就是伸缩范围减小了,原来能拉一米的筋现在只能拉至半米了。筋缩的“筋”从病理上看,有纤维化、粘连、瘢痕形成、增厚、肿胀,有老百姓所说的“筋疙瘩”形成。这种“筋疙瘩”中医称作筋结。“身有千千结”,这千千结就是我们身上的筋结。

中医所讲的筋,范围比较广,主要是指联系带动骨关节运动的组织,如肌筋膜、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经络系统中有十二筋经,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内行于胸腹空廓,但不入于脏腑。

中医说的筋结并不是说肌肉、韧带打结了。从病理上看,筋结指的是有纤维化,粘连,瘢痕形成,增厚,肿胀,严重的会出现萎缩。触摸有筋结的部位,会感觉紧张、僵硬、痉挛、肿胀、,会摸到增厚甚至“筋疙瘩”,压痛明显;从功能上看,筋结会使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转头受限,弯腰困难,抬腿弯膝不如从前。筋结压迫神经造成疼痛,压迫血管造成供血不足,筋脉失养,麻木抽搐,以及内科疾病等一系列病症。

手麻是中老年人特别常见的一个问题,而且手麻和筋结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说手麻的原因,常见的有两个,一种是上肢神经卡压,一种就是颈椎病,最常见的导致手麻的原因还是颈椎病。

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局部的压迫是造成气血不通是关键,颈椎的稳定和功能的强弱取决于颈部韧带的稳固和肌肉的强弱。颈椎病的早期的真正的病因应该颈肌的劳损和痉挛,长期得不到缓解,就形成了“筋结”,压迫了血管、神经,进而造成关节失稳。

怎么判断自己的手麻是否是由颈椎病引起呢?

专家提示,可以做臂丛牵拉试验。一个人托患者侧头部,一手握患者侧上肢,将其外展90°,两手同时向反方向推拉,有放射痛或麻木加重者可初步确诊为颈椎病。

当确定是由颈椎病引起的手麻之后,可以在颈根部和肩胛骨内上角寻找筋结。

专家提示,在相应的部位按压,如果出现手麻加重的情况,就可以确定引起手麻的筋结是哪个了。

除了局部筋结的的调理之外,还可以做一个整体的颈部抻筋。

引起手麻的原因很多,中风也可以引起手麻,怎么区分手麻是不是中风引起的呢?

大家要注意“不用”这两个字,意思是“不中用”。也就是我们的手不好使了,麻木的同时无力,连只笔都拿不起来,这是中风手麻的一个最显著特征。

中风也会手麻,中风的手麻是整个手都麻,而且不会单独出现这一个症状,常和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面瘫等症状同时出现,但对于中老年如果经且患者平时又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的发生。

十二经筋很多都经过了头面,头面也可以抻筋,而且还能缓解脏腑的疾病。五脏出了问题,首先在五官上会通过表现出来,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也会在五官上通过各种表情表现出来,而表情主要由五官表各种肌肉来完成,所以五脏的功能也能通过五官来判断,五脏的问题也能通过五官抻筋来缓解。

耳为肾之官,肾精足则听觉聪灵,肾精虚则两耳失聪。通过耳听力的变化和耳廓的饱满润泽程度,一般可以推断肾气的盛衰情况。我们在耳朵上抻筋可以起到固肾调心、交通心肾的作用。

肝开窍于目,是说肝的精气通于目,肝脏的经路又上联目系,而目的视力,要靠肝血的濡养。《内经》说:“肝受血而能视”,古人有“泪为肝液”之说,肝和则能辨五色,肝功能正常则目光有神,视物清楚明亮。如肝功能受损,也可以反映目的病变上。

眼睛抻筋主要有两个动作:点风池、握拳怒目

日常生活中有人经常会出现口误,这也能预示健康问题,这是心气不足的一个表现。心气虚,思维表达上就会出现问题,舌头跟着不听使唤,出现错语。

有时会不经意地咬舌头,这可不是因为馋肉了。咬不同的位置表示相应的脏器气血不足。

通过口唇部的抻筋动作,可以使我们的嘴皮子更利落,同时对肝胆、心、胃起到滋养的作用。

《身有千千结-2》筋结、背肌筋膜炎、腰部俞穴、腰三横突筋结

专家:付国兵教授-北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

按摩是一种绿色的自然疗法,生活中我们自己或家人有了病痛都会自己在家拿一拿、捏一捏,有一种很特殊的按摩方法——蹭树。去公园晨练时,我们发现就有不少人也在蹭树,听说蹭树是一种很好地保健方法,可以舒筋活络,有益健康,是不是蹭树真有那么多的好处呢?

蹭树与我们要讲的筋结,是有很大关系的。人的每块肌肉,每条韧带都有固定的走向,由于受寒、外伤、长期的不良姿势等,这就形成我们所说的“筋结”。筋结会导致很多腰背疾病,例如:背肌筋膜炎。

背部筋结到底在哪里呢?您可以自己摸一下在肩胛骨的外侧位置,是否有僵硬、条索状的组织存在,这就是您的背部筋结所在。

针对背部筋结,付国兵主任特别给大家推荐了三个简单易学,在家中很容易操作的“抻筋”方法。例如:抱肘收肩。如图操作,请注意用两手尽量将两臂向内收紧,起到抻拉背部筋结的目的。

腰背部有筋结,不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行动不利等症状,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很多内脏疾病,都可以在腰背的俞穴上有所反映,比如有心脏病的人,可能会在后背第五椎的位置——心俞,摸到有筋结存在,点按会有疼痛等症状。甚至很多闭经、尿失禁等肾脏疾病,也可以通过腰部俞穴进行治疗。

请大家四指向前,拇指向后,双手叉腰,拇指所在位置就是一个腰部最常见,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筋结——腰三横突筋结。很多人的腰部疼痛都是源于这个位置,因为它是腰部负担最重,而且由于结构关系,也是最脆弱的地方。对此,付国兵主任给出了三个腰部“抻筋”,来预防及治疗腰部疾病的方法,如:托天转腰。

《身有千千结-3》筋结、膝关节退化、股四头肌、抽筋、腓肠肌痉挛、地机穴

专家:付国兵教授-北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

人老先老腿,腿上的筋结多了会引起很多的问题,不仅仅是外科疾病,很多内科疾病也和腿上的筋结有关。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膝为腿部主要肌肉的肌腱的汇聚维络之处,中医认为“膝为筋之府”,但在我们膝关节髌骨的下方,有内外膝眼二个穴位,这二个地方往往是膝关节劳损最先出现筋结的位置。

我们可以用手指在内外膝眼二个位置按揉,会发现手下有咕噜咕噜的感觉,膝关节过伸或劳累后疼痛,这就是筋结。膝眼筋结比较严重的人,通过外观就可以观察出来,大家可以把膝关节伸直看一看,如果膝眼是凹陷的,说明你的膝关节还可以,如果你的膝眼鼓起来了,摸到了硬硬的筋结,并且按着还有些疼,就说明膝关节退化的比较严重。

这种筋结其实是一种脂肪垫损伤。脂肪垫是人体的减震垫,坐轿车和坐拖拉机最大的区别就是震动,膝关节也一样,跑跳走都要用它来减缓膝关节震动,特别是下台阶,它所承受的压力更大,由于外伤或者是长期摩擦引起脂肪垫充血、肥厚并发生炎症,与髌韧带发生粘连,从而使膝关节活动受限。

缓解膝盖筋结,我们可以做以下两个动作:

我们在正常行走或在上下楼梯时,突然感觉膝关节吃不住劲,腿发软,差点跪下,有时候还会引发意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打软腿”,又称“腿打软”、“膝盖打软”,但是问题却不在膝盖上,而是股四头肌出现筋结,肌肉力量减退,是膝关节退化的前兆。所以如果频繁的出现“打软腿”的情况,医院检查是不是出现了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股四头肌是伸膝关节的力量来源,举个例子说不经常锻炼的人爬山时间长了会腿抖,这也是股四头无力的表现。股四头肌缺乏锻炼,时间长了,股四头肌肌筋的髌骨两侧就要出现筋结了,那时就不是打软腿了,就该关节僵硬打不弯费劲了。

有两个腿部的抻筋方法,对于延缓膝关节退化很有作用。

1、内收外放:坐在椅子上,双手合掌相对放在两腿之间,双腿尽量内收夹紧,双手尽量外展,持续对抗10秒钟;再将双手放在大腿外侧,双腿外展,双手内收持续对抗10秒钟,重复20遍。

2、双足争力:坐位,双足跟交叉,下腿向前伸,上腿下压,相互争力坚持10秒,双腿交替交替重复20遍。

很多人都有抽筋的经历,我们平时说的抽筋,就是筋缩,肌肉的挛缩,小腿抽筋比较常见,年轻人多发生在剧烈运动之后,老年人则夜里多见。

小腿抽筋在医学上称之为腓肠肌痉挛,发作时非常疼,能摸到一个很大硬结,持续时间大多由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现在一说抽筋就是缺钙,其实这是片面的,缺钙只是抽筋的一个原因,其实抽筋的原因很多,缺钙、受凉、局部神经血管受压都能引起抽筋,但是抽筋也有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表现。尤其是有心血管病、脑中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家族史的中老年患者,当出现下肢酸痛、抽筋、行走不利等症状时,应当首先排除临床最为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引发的下肢动脉闭塞症。

如果经常在夜里腿抽筋,首先要做的是检查被褥。很多人睡觉时喜欢把被子捂得紧紧的。但是特别在仰卧的时候,被子可能压住足部,这样使腓肠肌和足底肌肉紧绷。紧绷的肌肉很容易发生痉挛。只要将被褥拉松一些就可以了。

发生腿抽筋,可以马上用手抓住抽筋一侧脚的大脚拇趾,然后慢慢将脚掌向自己方向拉,这样可拉伸腓肠肌,再慢慢伸直脚,然后用力伸腿,就不抽筋了。但是很多人身体柔韧性有限,无法在伸直腿的情况下够到大脚趾,这时可以用趾点承山的办法来缓解抽筋,用一侧的大脚趾放在痉挛腿的承山穴下,用腿部自重点按约1分钟。

双足互踩:容易痉挛的脚在下,脚掌平踩住另一脚的脚后跟,然后足跟后压,使小腿肌肉有牵拉感并持续10秒钟。

有一些内科疾病确实和我们的腿部筋结有关,有一种中老年常见病可以通过腿部筋结及早发现,及早预防。

腿部有个穴位叫地机穴,地机穴属足太阴脾经,其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这是一个很容易出现筋结的部位。如果您轻轻点按这个位置就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感,这说明您的血糖可能出现了问题,有患糖尿病的风险,或者已经是糖尿病阶段了。随着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筋结由软变硬,疼痛由轻到重。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地机穴附近是否有筋结,如果有的话一定要及时检测血糖。

平时可多点揉这个位置,预防糖尿病的出现,调整胰腺功能。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

四、最专业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
北京最好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ipp.com/jbzl/983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