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子内宝宝有那么多的ldquo不正
2021-7-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西医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29238.html
1、先锋头或称产瘤
胎儿经过产道娩出时因头部受压引起头颅软组织内血液循环受阻而致的变形。头顶较长呈橄榄形,指压有凹陷痕,水肿可随侧睡方向而改变。一般生后2~3天就被吸收,个别要6~7天才消退,不用治疗。
2、胎脂
妊娠5个月左右的胎儿皮脂腺能分泌脂性物质--胎脂,以保护皮肤免受羊水浸软。一般在早产儿的体表最多,足月儿次之,过期产儿最少。出生后胎脂有保护皮肤免受感染和保暖作用,但当皱褶处的胎脂酸化时可刺激皮肤引起褶烂。故对腋下、腹股沟、颈下等皱褶处积聚较多的乳白色粘稠胎脂要用消毒纱布蘸石蜡油轻轻揩去,部分胎脂能被皮肤吸收。
3、胎记
这是皮肤深层有色素细胞积聚所致。多数位于骶尾部呈不规则形的浅青色,压之不褪色,边缘清晰。一般在学龄期前即自行消退毋需处理。
4、胎粪
胎儿在母体羊膜囊中有吞咽羊水动作。由消化道内的羊水内容物包括角化上皮细胞、胎毛、胎脂等,和肠腺分泌物、胆汁等混合成墨绿色的胎粪,此粪便质粘稠、无臭味,一般在出生后1~3天排空,个别可长达1周以上。随着吃奶逐渐增加和胎粪的排空,大便的颜色即由墨绿色转为棕色,然后再逐步转为黄色。
5、新生儿红斑
多数发生在洗澡之后,部分新生儿对光线、空气或肥皂、毛巾、温度等刺激都会出现红斑,多者可融合成片。面部和躯干四肢都可以有,其中以躯干部较为多见,2~3小时后自然消失。但亦有此起彼伏,约一周左右自愈,毋需特殊治疗。
6、粟粒疹
这也是较常见的皮肤疹象。粟粒疹最多见于新生儿的鼻尖,其他像面部和躯干偶尔也会看到,但往往比鼻尖上的大。粟粒疹主要是皮脂腺分泌不畅,形成黄白色针尖大到粟米大的小点,可以高于皮肤,但周围无红晕(假使是小脓疱,周围有红晕)。毋需治疗,以后会自然消失。
7、."马牙"和上皮珠
我国民间所称的“马牙”或称“板牙”
是指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形成的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医学上叫做上皮珠。
人们常认为这是新生儿不爱吃奶的原因,而错误的去用针挑,一旦细菌进入便可引起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实际上该上皮珠迟早会自行脱落,不影响吃奶,不必处理。
8、新生儿口腔两侧颊部各有一块隆起的软组织,是颊粘膜下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乳汁,俗称“螳螂嘴”,不要误认为病理性肿胀。
9、脱屑
鳞形上皮的最外表为角化层,胎儿在宫内即有角化细胞脱落在羊水中。出生后从浸在羊水中的湿润环境转变为干燥环境,新陈代谢旺盛的新生儿,其表皮角化层也不例外而成为皮屑脱落。由于新生儿表皮与真皮之间的组织不够紧密,腕关节、踝关节等皱褶部以及躯干部在出生2~3天后还可出现脱皮现象。这在胎盘功能不全的过期产儿更为明显。若出生时即有鱼鳞状脱皮就非生理现象。
10、油耳朵
正常新生儿的耳道可以分泌一种黄色透明无臭的非脓性分泌物,俗称"油耳朵",不必处理会自然减少。
11、溢奶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相对较幽门松,饱餐后搬动体位容易发生溢奶。护理时要注意,喂奶前先换尿布,喂时避免空气咽入,喂后竖抱拍背数分钟,使空气嗝出再放平向右侧睡,必要时可抬高上半身。
12、乳房肿大、乳头凹陷
男女新生儿生后4-7天均可有乳房增大,无红、痛、热,大小不一,有的可以大似胡桃,有的甚至还会有少许乳汁分泌。这主要是受母体内分泌的影响所致,2-3周会自然消退,毋需治疗,切勿挤压,以免细菌进入引起发炎。
有一种错误的习惯做法,那就是发现新生女婴乳头凹陷时,就挤捏,以为这样就能保证其成年后顺利育子哺乳。挤捏新生儿乳头,不但不能纠正乳头凹陷,还会引发新生儿乳腺炎。明确讲,新生儿乳头凹陷不需要处理。
13、舌系带
它是舌的游离部分与口底相联的组织,对舌的前后、左右、上卷活动起到牵制和灵活变动的作用。个别新生儿舌系带长得太近舌尖,影响了舌的外伸与上卷,则需就医。
14、黄疸
几乎90%的新生儿在生后第2~5天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轻者2~3天消退,重者10~14天消退,未成熟儿可更长。这种黄疸不伴任何不适或病理症状,大都不用治疗即会自行消退。
15、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脱离了浸泡在羊水中的环境后,皮肤上的水分逐渐挥发,加上呼吸时的水分损失和胎粪、小便的排出,而且早期吃进去的奶又较少,所以体重非但不增加,反而还要减轻些。如果有呕吐、减轻的还要多些。这种生理体重下降在生后3~4天最明显,但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5天左右又恢复到出生体重。低体重的早产儿生理体重下降持续时间较长,恢复到出生体重往往要2~3星期或更长。
16、胎儿姿势的延续
胎儿在宫内呈卷曲状,加上胎儿的屈肌发育比伸肌早,所以出生后的新生儿在裸体时,四肢卷曲的时间多,伸直的时间少。两只小手有时可旋向外后方,小腿背可弯至大腿。腿直臀位儿出生后,两下肢仍爱直腿向上翻起。有的新生儿一侧或两侧足底略向内翻或外翻、肘外翻、头后仰、面不对称等等,如果活动正常、或纠正姿势后关节能回复到正常姿势者,多属胎儿姿势的延续,过一段时间后会恢复正常。对于用强力也难以回复到正常位置、或3个月后还未恢复正常者,应去就医。
17、啼哭
新生儿不会讲话,啼哭则是他们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这是正常现象,有利于肺的扩张。例如饿了会啼哭,尿布湿了也会哭,但这种啼哭有回声,一般并不剧烈。然而,异乎寻常的单声哭叫、尖叫、剧哭、持续啼哭、哭不出声等情况就不是正常的了。
18、新生儿粪便
吃母奶的新生儿正常粪便颜色呈金黄色,质软而均匀,略带酸气味,次数较多,一天可有4~6次。吃牛奶或奶粉、奶糕的新生儿粪便呈淡黄色,质较干,次数较少,甚至每天1次或隔1~2天1次。在气候和环境温湿度变化较大时新生儿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可有所增多,粪质较稀,并带翠绿色或不消化的奶块。
19、尿酸结晶
新生儿的小便中有时会带有橘黄色的粉末状物,吸附在尿布上或遗留在尿道口包皮上,这种粉末是因尿中含有较多的尿酸盐所致。多数出现于生后的早期,用不着特殊处理,几天后即消失。
20、阴道流血与白带
部分女性新生儿受母体内分泌雌激素的影响,生后5-7天阴道口可有少量月经样的血性或白色粘液分泌物流出。用不着治疗,几天后会自行消失。
21、红色尿
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5天可于排尿时啼哭,并见尿液染红尿布,持续数天后消失。这主要与小儿体内尿酸盐排泄增加以及尿量少有关。
22、Hayleguin色变
正常新生儿在改变体位时可出现体位上下的肤色变化,交界明显,如婴儿左侧卧时,右侧上层肤色呈少血的苍白色,左侧下层的肤色则呈多血的鲜红色。当向相反方向侧卧时,肤色又交换过来,这在医学上称为Hayleguin色变,是由于新生儿暂时性血管舒缩失调,受重力影响所致这种情况一般在3周之内可逐渐消失。
23、生理性脱发
一些新生儿在生后数周可出现脱发现象,多数婴儿为隐袭性脱发,头发绵细色浅,少数表现为突然出现明显头发脱落。这均属于生理性脱发。多数小儿脱发数月后可复原,有时可持续数年,但最终均能长出正常的头发,其原因未明。
24、橙红色斑
即新生儿斑,鲜红或淡红色,色不显,轻压即褪色。其病变中央为一扩张的毛细血管,周围绕有皮肤色素减退的苍白晕,其直径为1-4cm。
出现在前额、眉间、上眼睑、鼻周、枕项部或骶部。常在出生时即有,生后可急速或逐渐自然消退,至1岁半时消失,极少数可留下斑迹,不必处理。
25、青紫
新生儿青紫多为病理性,但有时也出现在正常新生儿中。
常表现为局部青紫,如口唇、指趾端及甲板下,原因为循环末梢部位的外露、受寒、受压及多血等,属暂时性,原因解除后青紫可消失。
此外,还有损伤性青紫,如分娩时先露部位受压时间较长,可出现先锋头、先锋肩、先锋足,其特点为受压部位有宫颈圈痕迹,并伴有水肿。
有时可有出血点,如不伴有其他异常,则日后可逐渐消退。
26、新生儿汗疱疹
因在炎热季节,常在前胸,前额等处见针头大小的汗疱疹,又称白痱。因新生儿汗腺功能欠佳所致。
27、.新生儿水肿
生后3~5日,在手,足,小腿,耻骨区和腋窝等处易出现水肿。2~3天后消失,与新生儿水代谢不稳定有关。正常新生儿的体液总量占体重的80%,高于其他年龄组,增加的部分主要在细胞外液,因此正常新生儿具有一定程度的水肿,早产儿尤为明显,甚至可出现指压痕,以手背,足背及眼睑等处明显,与新生儿尤其早产儿血循环中的心利钠素水平较低有关,影响肾脏排钠的作用和水分的排出,随着生理性体重下降,多余的液体排出后,水肿自然消失。
28、诞生牙
诞生牙是指婴儿一出生就萌出的牙齿,也叫出生牙。以前迷信的说法认为娘胎里带出来的牙是“鬼牙”,要吃人,必须拔除。现代医学虽然对诞生牙的发生原因不完全明了,但对这一种症状还是有明确认识的:诞生牙就是正常乳牙的过早萌出。由于萌出太早,多数牙根尚未发育,常常是软软的,并很松动。如果因极度松动影响婴儿哺乳或有可能脱落而被婴儿吸入气管造成危险时,则应该及时拔除。如果不松动,则应该保留,因为该牙为正常乳牙,拔除后就不会再长,以后可能造成乳牙缺失。保留的诞生牙由于多长在下颌,有可能在吸吮时对舌系带造成摩擦而导致溃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调磨诞生牙或改用汤匙喂养,溃疡处涂用药物治疗。
29、抖动
新生儿会出现下颌或肢体抖动的现象,新手妈妈常常认为这是“抽风”,这就小题大做了。新生儿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的刺激容易做出泛化反应。当新生儿听到外来的声响时,往往是全身抖动,四肢伸开,成拥抱状,这就是对刺激的泛化反应。
新生儿对刺激还缺乏定向力,不能分辨出刺激的来源。妈妈可以试一下,轻轻碰碰宝宝任何一个部位,宝宝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四肢伸开,并很快向躯体屈曲。下颌抖动也是泛化反应的表现,不是抽搐,妈妈大可不必紧张。
30、面部表情出怪相
新生儿会出现一些令妈妈难以理解的怪表情,如皱眉,咧嘴,空吸吮,咂嘴,屈鼻等,新手妈妈没有经验,会认为这是宝宝“有问题”,其实这是新生儿的正常表情,与疾病无关。当孩子长时间重复出现一种表情动作时,就应该及时看医生了,以排除抽搐的可能。
31、挣劲
新手妈妈常常问医生,宝宝总是使劲,尤其是快睡醒时,有时憋得满脸通红,是不是宝宝哪里不舒服呀宝宝没有不舒服,相反,他很舒服。新生儿憋红脸,那是在伸懒腰,是活动筋骨的一种运动,妈妈不要大惊小怪。把宝宝紧紧抱住,不让孩子使劲,医院,都是没有必要的。
32、惊吓
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神经管还没有被完全包裹住,当外界有刺激时,新生儿会突然一惊,或者哭闹。妈妈们为了避免宝宝受到“惊吓”,多把新生儿的肢体包裹上,使其睡得安稳些。但要注意,长期包裹孩子,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当宝宝醒来时,就应该打开包裹;一定不要“蜡烛包”——把宝宝包裹得直挺挺的,就像蜡烛一样。“蜡烛包”对新生儿的发育是有害的。
33、发稀和枕秃
新生儿的头发质量,与妈妈孕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进入婴幼儿时期,宝宝的头发质量开始与家族遗传关系密切。
新生儿枕秃,并不是新生儿缺钙的特有体征,枕头较硬、缺铁性贫血、其他营养不良性疾病,都可导致枕秃。
34、出汗
新生儿手心、脚心极易出汗,睡觉时头部也微微出汗。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婴儿会通过皮肤蒸发水分和出汗来散热。所以,妈妈们要注意居室的温度和空气的流通,要给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
35、打嗝
新生儿吃得急或吃得哪里不对时,就会持续地打嗝。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妈妈用中指弹击宝宝足底,令其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随之停止了。如果没有停止,可以重复上述方法。
弹击足底抑制打嗝的办法,在操作中常常失败,原因往往是妈妈心疼孩子,不舍得用力,宝宝哭的程度和时间都不够。宝宝哭上几声,比宝宝持续打嗝要好受得多。新生儿的哭,有利于锻炼身体,想想看,如果助产士不拍打新生儿的足底,不刺激新生儿大声地哭,新生儿的肺脏就不可能完全张开,就不会有充分的气体交换,就可能出现湿肺的病变。所以说,当宝宝打嗝时,弹击宝宝足底,使小家伙放声大哭,不仅抑制了打嗝,还锻炼了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妈妈放心去做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